接下来的叙述无论如何都会变得较为繁杂,在此先请各位见谅,再次以近乎直接引用司马迁原文的方式说明。【小说文学网】为了说明上的方便,将内容切割为几个部分:

    1匈奴国家设置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

    2匈奴以“屠耆”代表“贤”,并且习惯上将太子列为左屠耆王。

    3从左右贤王以下到当户为止,大者有万骑、小者则为数千名骑兵,凡二十四长分称为“万骑”。

    4各种大臣皆为世袭制。呼衍氏、兰氏,之后还有须卜氏,这三个姓氏为匈奴的贵族。

    5大致上左方的王及将都位于东方。较上谷郡(从现今北京市越过八达岭的西北附近广阔地域)更东边缘处、东边与秽貉及朝鲜相接。右方的王及将则是位于西方。较上郡(位于现今西安市的远北方向、在陕西省北半部的广阔地域)以西一带,与月氏、氐、羌相接。单于的王庭则是位于代、云中(现今大同市一带)。

    6虽然各自拥有分封地并逐水草而迁徙(徙也是移动的意思),左右贤王及左右谷蠡王位居最大,左右骨都侯则是政治辅佐者。

    7大致上二十四长也是拥有千长、百长、什长、裨小王、相、封都尉、当户、且渠等部属。

    综观1到7的说明可以知道,完成草原统一大业的匈奴国家建立了惊人且完整的军事、政治、社会组织。

    先以纵切面来看整体,匈奴国家是以十、百、千、万的十进制法体系贯通的金字塔结构组织。其中成为最大单位的“万”,也就是万人队,实际上是可提供从数千名到一万名骑兵的团体。当然是其背后的各个骑兵们的家族。

    这个最大单位集团的指导者(就现代风格而,或许也可说是领袖或长)被称为“万骑”。这些人合计有二十四位。也就是在历史上相当著名的匈奴“二十四长”。

    接着以横切面来看匈奴国家,被二十四名“万骑”率领的二十四个万人队伍,被分为左、中、右三大部分(回过头来说,就如同前述说明般,在太子时代的冒顿从月氏处脱逃、生还后,从其父头曼手中接过“万骑”。若从这件事来看,万人队的编制及担任其指挥官的“万骑”之地位,应该是从草原统一时代之前就存在了)。

    站在蒙古高原朝南看的话,左就是东、右就是西。总之,左、中、右就是东、中、西。也就是说匈奴国家在东方、中央、西方进行大幅展开(若用后代的表现方式说明的话,也就是左翼、中翼、右翼)。

    司马迁在此将已成为汉朝宿命强敌之匈奴帝国当时的所有大致状况做了精湛说明。例如:将匈奴帝国根据地蒙古高原的自然形势以近乎完美般依据东方、中央、西方三个横向结构形成国家的说明:以及用宛如鹤鸟张开翅膀般,描述这个由三大部分组成的整体从北方欺压包围南方中华地域所造成的庞大威胁及压力。

    另一方面,汉朝则是将包含都长安在内的关中地区作为“内地”,而其以外的中华各地域作为所谓“藩国”,并由此组成“内外”双层构造。匈奴与汉朝这两个并列的帝国,是具有完全不同景象及趣味的国家。

    关于匈奴帝国的三大地区分别涵盖的地域及其领有的“万骑”们成员,虽然欠缺详细内容,但还是可以从记述中看出某种程度的端倪。尤其是5及1的记述。

    先,左屠耆王也就是左贤王所指挥的东方部队,从位于司马迁生存时代之汉朝东北边境的上谷郡边界开始,延伸到相当东边处,据称居然包含到朝鲜半岛北部地域。

    以左贤王为顶点的匈奴国家“左翼”,是从蒙古高原东边界线的大山脉——兴安岭一带开始,并进一步地涵盖整个满洲地区的广阔地域。在这个地域中,左贤王之下的左谷蠡王、左大将、左大都尉、左大户等“左方”“万骑”,持续统领以千长、百长、什长三阶为基准组织的部族居民以及被翻译成中文“分地”的游牧领域,并分散成一排居住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