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基泰-波斯战役

    在历史上,明确地将以游牧民为中心的国家定义为游牧国家之说法,其实并非很久以前的事。【小说文学网】约在公元前6世纪末,在黑海北侧广阔的草原上曾有个希腊语称为“斯基泰人”的集团出现之记录,而且从一开始出现就是个强大的势力。

    将这个记录流传的就是古代希腊的历史家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年-公元前420年)。出生于紧临爱琴海一小块亚洲西海岸的希腊系小城哈理卡那索斯(halicarnassus,位于现在土耳其共和国波德鲁《bodrum》附近)的希罗多德,以仿如自己亲眼目睹的“现代史”方式,描述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与希腊城邦国家群体间的战争。

    然而,这可不单纯是个“现代史”,他企图将引两者间大战争之原因、背景及其所具备之意义等,彻底地说明清楚(通常将这个战争称为“波斯战争”,原来就是站在希腊立场之表现方式。这和希腊动辄将战胜波斯的原因,归于相对于东方**国家之希腊民主制度的胜利,出于相同的精神。这是很想将自身文明起源设定为希腊之近代欧美人们,为了达成其浪漫心所采用的伎俩。纯粹站在客观立场,应该要将其名称改为“波斯-希腊战争”才比较公平吧?)

    因此,他们甚至将这个战争范围所及的东方各个地区及希腊人各自采取的方法回溯到神话时代,将种种派生出来的诸多经过或原委,添加广泛于各地流传的传说或神话成分作生动的描写。书中涉及的地区、时代及内容,在广度、长度及深度上都实在相当丰富。以结果而,希罗多德的大作已成为关于欧亚西方“古代世界”的独一无二“证”、“信息来源”,更成为“通史”。

    这个在世界上声誉相当高的《历史》共分为九卷,希罗多德被广为人知的古代罗马政治家、思想家兼文学家马库斯·图利乌斯·西塞罗(marcustulliuscicero)称为“历史之父”,也是理所当然之事。此外,在松平千秋的著名译笔下,能够以优美流畅的日文阅读希罗多德作品这一点,更是幸福无比。

    在这部浩瀚的书籍里,斯基泰人以带着独特不可思议且微暗阴影之姿态登场,就在堪称整部《历史》最**的“波斯-希腊战争”终于要开始前,阿契美尼德王朝陷入因第二代皇帝冈比西斯二世(cambysesii)的横死而引起之混乱中,眼看着机运就要到来的波斯帝国皇帝大流士以海陆并进方式,成为大规模展开的北攻作战的对手。据推测时间为公元前514年、或是前513年左右。

    吉尔斯芒(romanghirshman)在其名著iran:onquest(日译本《イランの古代文化》,平凡社,1970年)中,描述借由切断此战役中希腊生命线的小麦供给地之一、与黑海沿岸联系的达达尼尔海峡,大流士“确信给了未来大敌致命的一击”(日译本138页)。

    若将所有的事物皆以希腊中心主义的观点来看,或许确实无法否定有那些面向。然而,在这些之外,对于刚由大流士一手收复、重建完成的波斯帝国来说,事实上,斯基泰族名实相符地是具有可能成为眼中钉之高度危险性的北方枭雄。

    但在当时希腊人的观念中,欧洲是指以博斯普鲁斯海峡及达达尼尔海峡这两个海峡为界、位于其北方的广阔大陆整体。相反的,位于其南方地域中,向东延伸的就是“亚洲”、其西方则被称为“libya(所谓的非洲)”。

    亚洲及欧洲在当时并非如现在一样被认为是东西关系,而是被认为属于南北关系。而且在印象上,亚洲被认为是属于在温暖、酷热、丰饶的土地上,满溢奢侈的风气、文化花朵盛开之地,其他地方及欧洲则是寒冷、朴素、庸俗之地。至少从古代的距离眺望的话,这种因为贫富差距引起的南北问题结构关系,到了近代则是呈现逆转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