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帝国的四大汗国之一、握有中亚的察合台汗国为了实现统治印度的梦想,经常从印度中央平原北方攻击德里苏丹国,但由于德里苏丹国和察合台汗国的蒙古人几乎都是与穆斯林同化的突厥军系,在印度上演的“蒙军入侵”自然常无功而返。【小说文学网】***

    最能展现这种纵横南北联盟爆力的,即是帖木儿王朝(timur),它是史上第一个将根据地设置于河中地区的大帝国,也是最后一个,开国的帖木儿以这里为中心,将势力范围大规模横向挪移。

    接着是巴布尔(babur)出场,身为帖木儿五世孙子,是位于撒马尔罕的帖木儿王朝末代皇帝,与从锡尔河北方南下的乌兹别克(蒙古帝国的一部分,金帐汗国的后代)苦战之后,退至兴都库什山中的喀布尔(kabu),将其当做据点保留小王国政权实力,便往印度南方展新天地。

    继承中亚权势的巴布尔后来也成为印度的皇帝,这个出现于16世纪初,其后被英国占领并成为其殖民地的帝国,一般称蒙兀儿王朝,波斯语称蒙古为“mughul”(蒙兀儿),或许它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印度人也许将它当做北方来的蒙古族,但其实是第二个帖木儿王朝。

    蒙兀儿王朝占据了印度中央平原北方及克什米尔(kashmir),克什米尔是个高海拔、干燥但富饶之地,“居,唯克什米尔”是印度人普遍的愿望,但事与愿违,从第一代巴布尔开始,有很长的时间军队仅停留在兴都库什山北方的巴达赫尚(badakhshan)。

    若单纯地将蒙兀儿王朝当做印度帝国,则无法窥其全貌:蒙古人不只从中亚进入印度建国,还难以割舍思乡返家的想望。这些记录都载于巴布尔以端正书法亲笔写的回忆录《babur-nama》中。(《巴布尔之书》,原书仅名为“事迹录”,因大众多不识原文,故以拼音“babur-nama”通称。)

    该书是当事人亲书的最佳历史见证,也是相当棒的文学作品,日文版由间野英二先生以察合台原文最原始的校订教科书誊本为基础,用最高水准的现代日文翻译、研究,并按序持续印行(《babur-nama的研究》i、ii,1995、1996年,松香堂出版),这是足以在世界夸耀的重大功业,在此推荐大家阅读。

    其实巴布尔的儿子、第二代的胡马雍(humayun)也曾一度失去印度,借由取道中亚并寄身萨非王朝(safaviddynasty),从中亚动攻击而再取印度,蒙兀儿帝国势力即在父子两代两度征讨下确立。

    一般描述蒙兀儿王朝的历史,与事实相差甚远,很容易以西方角度的“亚洲旧式大帝国”来定位,与清朝及奥斯曼土耳其帝国(ottomanempire)类似,将它当做“印度最后的帝国”。当然,以上的表现方式没错,然而事实并非全然如此。那是从海洋的观点来看,也可说是以西欧为基础的近代视野。

    若以宏观的欧亚世界史来俯视整体脉络,范围就会变大。将视线放在“时间”面向,在10世纪初巨大的“突厥·伊斯兰时代”潮流中,就会看到中亚·印度版的归结有帖木儿王朝和第二次帖木儿王朝的蒙兀儿王朝。若将眼光转到“空间”面向,直通中亚·印度的“纵向切割地形”静静矗立在历史长河中,且赋予人类及历史极大的展动能,而最佳的例证即是两个帖木儿王朝。

    这个南北贯连的陆路贯穿欧亚大陆东西向之正中处的重叠构造,后来也得以和海洋连结。其中隐含更巨大的布局,16世纪中叶频繁出没印度海域的葡萄牙即是以此自然地理为背景所开展的故事。

    内陆有帖木儿南攻,海路有葡萄牙出没,在这块“纵向切割地形”中,“陆上的弓箭时代”及“海上的枪炮时代”其实同步交错,世界史上的巨大转变,在环绕着蒙兀儿王朝的辽阔双重交会地区引。

    这个“纵向切割地形”的地理效应也存于蒙兀儿王朝之后,如英国占领印度次大陆、为了防卫该地的北上攻击、与打算南下进攻的俄罗斯对峙、多次阿富汗战争、作为缓冲国所建立的阿富汗王国(阿富汗王国以兴都库什山南北为国境,其代表的意义相当明显)等,都生在其后的历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