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到重庆府的时候,银月派出的书生大队就与郑至通的军队在路上相遇了。也不知道这些书生怎么走得比当兵的还快。

    但他们有理想——要救民于水火。所以赶起路来不怕疲劳。

    银月在与他们座谈的时候,就把张献忠的种种骇人听闻的杀戮行为一再宣扬。这些书生听的是浑身颤栗又满腹怒气。

    当然不能容忍这么多善良的川人被张献忠杀戮。

    银月在会上说:“我们四川如果铁石一块,张献忠的十三万悍匪未必能够攻得进来。可事实上,十万明兵真实数量才五六万,人数只有稀少的优势,又要在川,鄂,陕交界处三面围张献忠,所以肯定挡不住。川中又有所谓的十八路烽烟做张献忠的内应,贼寇人数比官兵还多。这大明的官兵啊,人多比贼多得多的时候,还能打打仗,人一少,就不抵事了。所以,我看张献忠要横行四川了。”

    书生甲激动地说:“那我们要怎么办?”

    书生乙说:“恨不能手持钢刀,杀尽天下悍匪。”

    银月循循善诱:“这没办法,我们银月堡虽然有一万士卒,但也够防守,那些川人在别的地方我们帮不上忙,但在我们堡中,我们誓死也能捍卫他们的安全。”

    书生们一起说:“那我们就说动那些乡亲都来我们银月堡好了。我们银月堡的田够养活好几百万人的。就是乡亲们都来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银月见目地达到,就让他们启程。

    所以,这一大队四五百名书生,一到一个地方,就蜂拥着抓住路人说张献忠要屠川了,大家伙儿赶紧逃命。

    有人为难的问,逃到那里去?没田怎么活?

    书生们就吹嘘银月堡的富庶不下江南,不下成都府。甚至更有过之。人人有田耕,家家有房子住。一户补贴十两银子。

    于是,也不知道是张献忠屠川的凶名作用,还是书生们的说服力大,还是有良田耕,还是有十两银子的诱惑,贫困点的家庭都拖家带口,一窝蜂地带着粮食往银月堡赶。

    书生们说说走走停停,速度竟然比郑至通的军队还快了三十里。

    抢先达到重庆府城。

    重庆府是大城,也就意味着街上的人很多,当书生们这么一说,当下土著哗然,纷纷涌到府衙问究竟。

    王行俭是爽直性格,说话没有遮拦,他当然不能反驳书生的话,不然,难道说张献忠爱民如子么?当下,城中哗然,能带东西走的,纷纷找到衙役,要求发给路引。

    这时候,郑至通到了。

    王行检迎接郑至通,谈及此事,郑至通说:“这人民要跑路,天经地义,难道留他们在这里养贼啊?留下的人,都是有大量田地的国家栋梁,大人何不组织他们成立民团,以在万一的时候,抵抗张贼呢?”

    王行俭虽然觉得郑至通怂恿他的治下跑路感到难以接受,但郑至通是国公,他如果反对就是以下犯上,只能先忍了。说,在酒宴上重新商议。

    *****

    重庆府自宋朝以来,就几乎一直是仅此于成都府的川中大府,因为他即是出入川的门户,又是码头港口。

    巴县志记载的明重庆城墙长二千六百六十七丈,折合约八千八百九十米,约为十七里,但现代测量是七千七百多米,约为十五里。

    但不管那一个数字,都是川中仅次于成都府的长度了。

    可见重庆之大。

    朝天门码头的云烟阁是明初以来的大酒楼,也是重庆府官方宴请重要人物的地方。

    今天的云烟阁人头挤挤,来的都是方面大耳的员外官员。个个绫罗绸缎。或许在江浙一带,当员外的还讲究素雅,但在川中,富商大贾,官员员外,却都不怕露富。所以,一个个是穿金带银,一个个都充满着暴发户的深沉气质。

    这些肥头大耳,脑满肠肥的人挤在一起,彼此作揖拱手,互相招呼着。虽然不少是郊区的,但同样在府城里有人缘。闹哄哄的,当唱名的仆人高叫:“蜀国公驾到。知府大人驾到。”

    所有的人都静了下来,用散发着这时代罕见的油腻的脸笑着迎接着十几个人的进楼。

    这楼虽然是顶大的建筑了,但十几个人一进来,还是在仅剩的地方塞得满满的。

    郑至通环视一眼,看到了无数金子的旱烟枪,玉的鼻壶。

    吸旱烟的还好,只是身上味道难闻些,吸鼻烟的,胸前衣襟都是黄白的鼻涕粘状物,看的郑至通直皱眉头。

    郑至通见他们要下拜,虚虚手一扬,说:“免礼。既然都是我们川中父老的乡绅,见面不必行大礼。”

    郑至通的话让在场的乡绅员外们印象大好。虽说乡绅和有功名的可以见官不拜,但那是看那种级别。一般高四级以上就完全不一样了。一般官员见到正二品以上的官员,必须行跪拜大礼。郑至通是国公,知府是正五品,除非对方特别恩准,也是要下跪的。知府尚需下跪,何况乡绅。郑至通准许这些人不跪,当即赢得了在场人的好感。

    人人都道郑至通礼贤下士,却不知郑至通看中了他们的暴发户气质。

    知府王行俭向来以说话爽快直率闻名官场,当下拱手说:“我们川中盗匪众多,没有三万也有二万,现在有国公爷以一当十的精锐三千来助我们大明剿匪,就可以保我们大明平安了。”

    郑至通说:“这是陛下的旨意,我自然奉行。各位乡亲,本公有一些我们夷人的珍稀物件,打算卖给各位,让各位也跟着发点财。来人啊,拿箱子来。”

    两个骑兵抬进了一个大木箱子。

    打开,露出木头框架的上千亮晃晃的镜子来。

    川中虽然闭塞,但在场的都是大富豪,自然识货,当下有人惊呼说:“这是佛郎机人的镜子。一面值得上千两银子。”

    郑至通拿出几面,传给众人观看。

    众人看镜中纤毫具现,清晰得如同现实,纷纷惊叫道:“好宝物。”

    郑至通说:“现在,川中逃流寇的人很多,我又接纳他们,每户补贴十两银子,所以缺钱花,就把注意打到这些祖传的珍奇身上。我现在卖镜子,一面只要五百两,只等于沿海的三四成价格。你们买的钱,我都用作补贴流民,一份不取。各位也算做了救人的善事。你们意下如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