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拱(1513—1578)字肃卿,号玄,或元。河南新郑人。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入阁、参机务,隆庆


    年间(1567)弃官。三年骤起,以内阁制大 学土掌吏部尚书,五年任首辅。年月去职。高拱是明才华出众


    的思想家之  一。

    入阁参议


    高拱籍贯山西洪洞,祖先为避元末乱迁移新郑市高老庄。出生官宦世家。爷爷高魁,成化年间秀才,官


    工部虞衡司郎。爸爸崇高贤,正德十二年(1517)举人,列任山东省按察司提学佥事、陕西省按察司佥事


    等,至光禄寺少卿。高拱遭受严格家教老师,“五岁善层递,八岁诵万言”。较长,即修读经义,苦钻学


    问。十七岁以“礼经”魁于乡,之后依然在科举考试路上荏苒了十三个年分,才考进士,当选庶吉士。明嘉靖


    二十一年(1542)授任翰林编撰,年考满,升翰林院侍读。三十一年(1552)裕王(后来穆宗)开邸受


    经,高拱首被入选,进府入讲。这时皇太已殁二年新储未建,裕王与其说异母兄弟景王都居京都,论序


    当立裕王,而世宗似注目景王。裕王无从说起,朝中左右,猜想诸多、大惊失色。高拱进出王爷府,多方面调


    护,给裕王非常大安慰。

    那时候,内阁首辅严嵩、次辅徐阶,正互相倾轧,抵牾日著,高拱祥和往来于二人中间,末见有一定的厚度。

    两人因为高拱为裕王讲官,之后腾达有日,故也颇赏识于她,有时候甚至躲避一些。时严嵩势力熏灼,分毫得


    罪不可,高拱但不十分顾虑。一次并以柳宗元“大鸡勃发来,雏鸡悚而待”诗词,吐槽严嵩在见其乡衮、下


    僚后的傲态,严嵩听完非但没有责怪,反倒为此破颜。在严嵩、徐阶各相指点下,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高


    拱迁为翰林院侍讲学士。

    高拱在裕王官邸渡过个春秋季,于明嘉靖三十年升太常寺卿,管国监祭酒事。年来,高拱授课经


    筵,敷陈剀切,慎重用事。裕王备受启示。二人设立了浓厚的王臣、师生之间关系。高拱离王爷府后,“府事


    无尺寸,(裕王)必令使往问”,裕王还依次手书“启迪弘多”、“怀贤”、“忠诚”等字赠赐。第二年


    景王入藩王国,裕王为嗣的位置逐渐明亮,因此高拱与裕王的这一层关联,不仅让高拱的上司、同事对她刮


    目相见、爱不释手,并且也奠定以后他政治理念大大的充分发挥的前提。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高拱升礼部尚书右侍郎兼学土。第二年改吏部左侍郎仍兼学土,掌詹事府事。他数


    次主或副主会尝试,所撰科举考试示范性章颇见赞叹。但一次在进题“以字嫌忤上意”,基本上有一定的行遣。徐阶


    出来辩驳,才使得事懈。四十四年,景王在藩薨,裕王影响力建立。高拱升礼部侍郎,召入直庐,并且以青词见


    宠,得赐飞鱼服。四十五年(1566)三月,由徐阶荐举,以礼部侍郎兼渊阁贡士。

    高拱长相瑰玮,为人正直豪放有才识,又颇自许。甫入阁,即欲展理想示才。那时候世宗久住西苑,重臣率以


    召入直庐为傲,阁事有一定的不周到。世宗因谕曰:“阁政本可轮一人往”。丞相徐阶及“青词丞相”袁炜以


    不可以离去世宗倏忽为理由,没去阁办公室。高拱对徐阶说:“公年老,常直可矣。不才与李(春芳)、郭


    (朴)两公愿日轮一人,诣阁习小故事。”李春芳虽早入阁,而对徐阶素来十分恭谨,“侧行伛偻若属


    吏”。郭朴与高拱与此同时新入阁,且均由徐阶荐举,似解决阶更加谦逊。拱却言直这般,徐阶“拂然不


    乐”。高拱与郭朴又同是河南省乡曲,“两个人各相欢甚”,徐阶知之后也不爽,因而隔阂渐结。公以,吏科给


    事胡应嘉奏劾高拱。起先高拱因年近半百膝前无焦虑万分,遂将家挪到西华门周边,直庐常常悄悄回家了与妻室阖家团圆。一次听闻世宗病况紧急,高拱赶忙将自己直庐内的书、器皿等尽行取下。胡应嘉因而奏


    劾:“拱辅臣初,即以直庐为隘,移家西安市门口,夤夜潜归”,“皇帝违和感,正臣吁天请代之际,而拱


    故有归计,此何心也”。高拱大惧,幸世宗病笃,未加重责。但高拱以胡应嘉为徐阶乡人,其奏劾也是徐


    阶拟旨报世宗的,故疑胡应嘉受徐阶授意,带来了对徐阶强烈不满和憎恨。

    四十五年(1566)十二月世宗死,徐阶和自己的弟子、刚当做裕王爷府讲官的张居正密草诏书,但不和同


    列谋议。诏下,高拱、郭朴惘然若失。高拱以你是新帝心脾之臣,则对诏书浑然不觉,因此与徐阶构怨


    更加深入。穆宗继位后,徐阶以硕德元老级仍居丞相位,旋又引张居正入阁,高拱心不可以平,在论登极、赏军


    事、何去何从重臣是不是请上裁定等这个问题上,数与徐阶斗争,分歧日趋片面化。隆庆元年正月,胡应嘉谪外,言


    路觉得出自于高拱指,因此群起名交章攻之。给事欧阳一敬奏劾尤力,将高拱比成蔡京。高拱怒甚,请徐阶


    拟旨责杖奏劾者,徐阶不可。高拱迫不得已求退,穆宗不允。徐阶屈于皇帝的意思,也拟旨慰留,但绝对没有斥责


    谏官,高拱愈发气愤,一次公布在阁与徐阶论战。高拱进攻说:“公在先王时导谓之斋词而求媚。宫车


    甫晏驾而一旦即扳之。今又结言路而逐其属国腹心之臣,何也?”反诘之态来势汹汹。徐阶缓缓辩答曰:“夫


    言街口故多,我安能一一而结之,又安可以使之攻公。且我可以结之,公独不可以结之耶?”他又说,我并非是


    叛变先王,以诏书让先王愧疚是为了先王收人的内心……。对于斋词一事,徐阶坦认“因我罪”。但是他反问到高


    拱:“独不记到礼部尚书时,先王以密札跟我说:‘拱有疏,愿得曾效力斋事,可许否?’此札今尚在!”高拱


    瞬间“颊赤词穷”,打个败战。但高拱并不甘,并以徐阶弟与家人在村里横行不法事攻讦徐阶,并


    指使弟子齐康劾徐阶。徐阶疏辩乞休。那时候徐阶正因诏书复起世宗的时候被谪诸官而遭到部院重臣、科道言官


    的感谢拥护,势力炙热,故言路交章请留徐阶,还团体去徐阶第敦劝视事,此外极论齐康、高拱罪行,甚


    至群集阙下,吐唾谩骂齐康、高拱。三月以内论劾高拱的奏章竟高达三十余份,高拱不由自主安,连疏十二,


    称病乞休。穆宗挽回不可以,遂准以少傅兼太丞相、宰相、贡士衔返乡养疾,遣路人护卫。齐康则坐黜


    调职,郭朴没多久也乞归回里。

    重为丞相


    隆庆二年(1568)七月,徐阶致仕。第二年张居正与宦官张丽丽等勾结,奏请复起高拱。按年十二月,冷淡了一年多的高拱领旨后,不管不顾腊月寒冷,日夜兼程,奔向京都,以贡士兼掌吏部尚书再次上台。言路原多和高拱有隙,故友多不由自主安。胡应嘉闻高拱再出,惊吓住而死,欧阳一敬还在解官归田途抑郁而亡,一时人人自危。高拱根据弟子腹心散播观点,抚慰言路诸官说:“华亭有旧恩,后小相失,不足为怨。”“拱当洗心涤虑,以和诸位共此治朝”。不经之谈,甚为豁达,因此人的内心稍安。 高拱再一次一上台,尽心竭力国家大事。他“为人正直有才华,英锐昂然”,做事操切,也不迹基本,在治吏、筹边、行政部门等多个方面多家成就。那时候高拱以内阁制兼领吏部尚书事,任务艰巨。他“晨理阁事,午视部事”,十分勤恳。在他看来吏部尚书职在察人,但真要了解一个人、用之优点绝非易事。那时候政界士风颓唐,做官仅仅捕获高崇,“势力烜赫者则羡之,正色直言,谪贬蹭蹬者则轻之”,全不因个人行为品行为标准。从而造成政界“理未知,气亦萎靡”,官员以奔趋、巧媚为能事的局势。对于此事,高拱上任没多久则在吏部尚书设立了严格高官调查规章制度:“授诸司以籍,使署贤否,志爵里姓式”,每月汇聚一次,交吏部尚书由高拱亲身举笔。到年终究会册籍所有归纳吏部尚书,做为官员黜陟的重要依据。天下大治,务必广选优秀人才,高拱见到天底下科贡占七成,制科仅为三,但朝中重置科而轻科贡,原以为“崇其三而弃其七”是惊慌失措之事,应当举人、秀才并且用,惟贤是视,量才录用。但秀才就选择,又认为“其年貌五十以上者授以杂官,不得为州县其长”,由于州县之长是地区爸爸妈妈之官,义务艰重,务必精力充沛者才可以担负。又觉得,我国务必广蓄优秀人才,到得用时候去追寻合格的人,那就是赶不及的,因此明确提出备才一说:“今于重要之官,各预择其才宜在此者,每三二人置相仿的地方,待次为备。一旦有缺,即有之人,庶乎不缺。”他就公布招贤,明令禁止选司,“凡有一定的缺,悉揭诸门外,使众见之”,各有司可以荐举人选。过去吏部推升官吏,只少数人事,十分隐秘,高拱尽反其道,说:“堂有侍郎,司有员外,疏皆列名而事不与闻,何居此,不过欲行其私耳。吾改其是。”他叫人抱牍至后堂,命人当众揭牍,“即冢宰欲有所上下不能也”。对于被黜官员,高拱必亲“告以故”,黜者“无不慑服”。当时马政、盐政被视为闲局,朝廷轻之,因而失人废事,使“善政无闻”。高拱体察下情,知马盐二政官处远方贫薄苦寒之地,自是艰辛,遂提议改本省廉谨有才者任之,并宽其交纳之额。如遇优异,则超等擢用。其官重,马、盐二政当自修举,利于国家。高拱还制定和采取了旨在加强考察人才、选拔人才的许多制度和措施,“开王亲内转之例,复一甲读书之规,正抚按举劾之差,核京官考满之实,分进士讲律之会,定进官升授之条,议有司捕盗之格”。这些都得到穆宗的准旨,得以实施。于是使朝廷上下、各类官员出现了人人激奋的新气象。依照明朝旧例,内阁辅臣,“若兼领铨选,则为真宰相,犯高皇帝厉禁矣”,但高拱先以阁臣、后以首揆掌吏部事三年之久,虽犯忌有非议,但成绩斐然,利在社稷。  影视剧的高拱形象


    隆庆年间北方蒙古鞑靼俺答部依然不断入扰,边患成为朝廷沉重负担。作为内阁辅臣,高拱也将筹边视为己任。嘉靖后期,徐阶曾对严嵩秉权时造成的边防溃败有所匡补,选用了一批骁勇善战的将才赴边御敌,又饬厉地方有司加强守备,与将校通力合作,但积重难返,一时边防犹人力财力不足。高拱治宿弊,便首先把眼光放在边防用将用人方面。兵部历来只设侍郎二员,协理部事,由于公务繁忙,他们平时很少巡阅边务。但一遇边方总督缺员,他们倒要前去顶补。若抽身不出,还得请移他官。去者都不谙边务,常使事倍而功半。于是高拱提议在兵部添设侍郎二员,主要巡阅边务,了解下情,做到对边方险隘、虏情缓急、将领贤否、士马强弱都非常熟悉。这样边务有人专管,总督员缺,也可即刻往补。高拱认为“兵乃专门之学”,但现在兵部系统用员往往“不择其人”,优秀官员将才又常常迁为他官,为此特请准兵部自己选将备才。他提出:储备本兵,当自兵部司属始,边将由兵部司属往任。选得有智谋才力者,不得随意他迁。侍郎、总督应经常对换,使他们熟悉彼此情况,一旦尚书员缺,即可顶任。这确是一项加强兵备的良策,颇得穆宗赞许,后来“边方兵备督抚之选,皆于是取之”。高拱还访得边方之官,长年镇守边卫,“涉历沙漠”,“出入锋镝”,可他们的俸资待遇和升擢提拔,都与内地处和平环境者同,“甚者且或后焉”。他以为这极不合理,建议对边臣应特示优厚,“有功则加以不测之恩,有缺则进以不次之擢”,使功名常在人先,其他官员不得与之相争。对边臣久卓成绩者更应体恤、厚加优抚,定期给假令回署休息,“使其精神不疲,而知慧不竭”,如此“以勤王事济必多得”。在加强边防将帅力量的同时,高拱与徐阶一样,也看到边沿地方有司在防卫上的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充任这类边沿地方官的,不是杂流,便是迁谪者。朝廷对他们不关心不体察,待遇极差,所以他们没有上进心。而“边方有司,有疆埸之责,才者忧惧不堪,即优礼而鼓舞之,犹恐不振”,高拱于是“请择年力精强、才气超迈兼通武事者,调用有能保惠困穷俾皆乐业者”,充任边方有司,以三年为期,比内地超等升迁。若有军功,不次擢用,总之,“惟以治效,不循资格”。这些都有力地鼓励了戍边将帅和边方有司的进取心。


    高拱办事有胆有识。当时接徐阶任首辅者为李春芳。李春芳为人宽厚,居政持论平,不事操切,虽无失措之举,却总显得气魄、才力不足。高拱仗己是穆宗腹心之臣,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发挥了李春芳起不到的作用。隆庆四年(1570)八月,北边有警,高拱以尚书陈希学、曹邦辅,侍郎王遴各率师背城列阵以待;以京尹栗永禄、南都御史护守山陵;又起御史刘焘在天津守通粮,而以总督王崇古、谭纶专征剿无内顾;以侍郎戴才理军饷。由于布置周密,防范严谨,蒙古兵未敢入犯。


    十月,俺答孙把汉那吉因与祖父发生冲突,率所属阿力哥等十人前来求降。巡抚方逢时、总督王崇古主张受降。奏上,朝议纷然,多以为敌情叵测,不能贸然收留把汉那吉。高拱与张居正却一致支持王、方意见,请奏穆宗加封那吉指挥使,并“厚其服食供用”,以诚相待,结得其心,穆宗准旨。接着高拱又命边臣让把汉那吉穿锦衣、坐华车、骑好马,前呼后拥在街市行走。俺答得晓明廷厚待其孙,深受感动,遂决意与明朝和好,请封贡之事。此议一起,朝廷上下有如鼎沸,反对派援引宋朝讲和之例,力言不可。高拱先利用考察科道之机,将极力反对与俺答结好的梦熊“降二级,调外任”,以息异议。他又发内阁旧藏成祖封瓦剌、鞑靼诸王故事,拣发兵部。并说以己求人机在人,以人求己机在己,现在虏求于我,主动权在我,应该允许。他还说,这次俺答请贡,“较之往岁呼关要索者万倍不同”,“故直受而封锡之,则可以示舆图之无外”。这种将蒙古与原看成一个整体的观念,比仅图边安的想法又高一筹。高拱批评反对派:“彼哓哓者岂为国筹利害哉?徒念重大,恐有不效,留为后言耳!”遂无敢复言者。隆庆五年(1571)三月,明廷封俺答为顺义王,其他各部首领也分别封为都督指挥、千户、百户等有差。八月,明廷又准与俺答互市。


    时陕西三边总督以该边不同宣、大,不欲通贡互市。高拱拟旨切责。不久陕西三边也开贡市。“数月之间,三陲晏然,曾无一尘之扰,边氓释戈而荷锄,关城熄烽而安枕”,从此基本结束了明朝与蒙古鞑靼各部近二百年兵戈相加的局面。


    在满朝争议的情况下,穆宗能如此迅速、圆满地解决这一先朝遗患,与高拱等的着力赞襄是分不开的。在议贡过程,主通贡互市的总督王崇古曾以人言求去,高拱知后,一面在朝廷力称崇古议,一面抱病修书崇古:“惟公安心畅意,始终此事,不必更怀忧虑”,使崇古受到极大鼓励和宽慰。方逢时因封贡事曾面会俺答下人,遭人弹劾,说他“辄通寇使,屏人语,导之东行,嫁祸邻镇”。高拱力斥其谬,“抚臣临机设策,何可泄也”,保护了方逢时,使他免受贬谪。穆宗以拱“殚忠远谋,劳绩可嘉”,进高拱少师兼太太师、尚书,改兼建极殿大学士。


    封贡事既成,高拱犹居安思危,担心边方兵将因无事而疏怠偷安,再坏边备。他一向主张“不恃人之不吾犯,恃我不可犯;不恃人之不吾欺,恃我不可欺”,强调自强。于是再上疏,“请每岁特遣才望大臣四出阅视,以今视昔,钱谷赢几何,兵马增几何,器械整几何,其他屯田盐法以及诸事拓广几何”,明白开报,若比往昔有所增益,则与过去战时擒斩同功论赏;如果只保持以往水平,则罪如失机论处。上嘉纳之。兵部遂一一制定具体措施行之。 以后的几十年,西北边境始终安定,无大扰,此亦高拱一大政。 高拱在南方两广、云贵边事上亦颇多建树。隆庆初,广西古田壮族人韦银豹等据寨反明,有司多次往抚剿,均不效。高拱再起,荐殷正茂为总督往剿。正茂任法严、善战,但性贪。高拱说:“吾捐百万金予正茂,纵乾没者半,然事可立办”。其实,他在用正茂的同时,已着眼于提擢、培养本省人才,在两广郡县“多除制科,宽其荐额,勿拘成数”,引导民风向上。不久,果然“乱民乐业而向化矣”。时人都以高拱为善用人。隆庆四年,贵州抚臣告土官安国亨叛,请进剿。高拱不轻信是言,经深入察查,知“国亨非叛,而巡抚者轻听谗言以幸功也”,便专派员前去安抚释嫌,避免了一场兵戎相加。


    专横招议


    高拱励精图治,不数年内,政绩卓然,自是一面。但他以才略自许,负气凌人,“性迫急,不能容物,又不能藏蓄需忍,有所忤触之立碎。每张目怒视,恶声继之,即左右皆为之辟易”,很是专横跋扈,这是他的另一面。正是这一面,造成了他与同僚的仇隙不合,以致招来物议,酿成了以后被逐的悲剧。 先是四年七月,曾也是裕府旧僚的大学士陈以勤,因与高拱有小嫌,又见高拱在内阁不可一世,恐终不为所容,便激流勇退,引疾罢去。不久,掌都察院大学士赵贞吉因高拱挟私憾考科道,上疏请止。高拱不悦,与之相倾,嗾门生、给事韩楫劾赵贞吉庸横。赵贞吉也抗章劾拱。穆宗眷高拱竟令赵贞吉致仕。赵贞吉曾因高拱以内阁掌吏部,权如真宰相,请李春芳谋与掌都察院,以遏高拱权,李春芳许之。赵贞吉去,李春芳自不安,李春芳又曾因徐阶事与高有隙,遂于五年五月乞休归田。高拱接任首揆,越发趾高气扬。时殷士儋甫入阁辅政。士儋亦高拱裕府同僚,因不曲事高拱而久不得擢。后取旨入阁,高拱不悦。后有人劾高拱心腹张四维,高拱疑殷士儋指使,又嗾韩楫相胁。殷士儋不能忍,在内阁当面诟拱:“若先逐陈公,再逐赵公,又再逐李公,次逐我。若能长此座耶?”说罢竟挥拳击高拱。五年十一月殷士儋也被驱出。这样,旧辅除张居正外,悉被高拱排斥一净。高拱位居极品,颐指气使,专擅国柄。 然而高拱心总有一段未了的宿怨,即对当年轰他出京的徐阶及其诸言官耿耿于怀。隆庆四年四月,他因海瑞当年劾他的旧怨,将海瑞从应天巡抚调南京清衔。不久,又并其职,逼海瑞“谢病归”。他还“尽反阶所为,凡先朝得罪诸臣以遗诏录用赠恤者,一切报罢”。四年冬,刑部、大理寺例谳狱,本与高拱无关,他却“自以意请朝审主笔”,且说“上命我视吏部,部事皆吾事,第须得情耳”。其实是专为王金一案改谳。王金是世宗时方士,被徐阶逮下狱,法司论以杀父律当剐,高拱为之辩解不懈,后以减戍免死。原内阁有专办书事的诰敕房,序班十人。高拱起复后,十人久次考满当迁,但因他们是徐阶下属,高拱不予理睬。十人求上门去。高拱诡笑说,“吾即有应,必不令若曹有侏儒之羡”,及令下,十人皆对品外调,为边远仓大使。只此一斑,可见高拱栽人之巧。虽如此,高拱犹不解恨,“专与阶修部,所论皆欲以阶,重其罪”。徐阶致仕后,在乡里大治产业,还听任弟横行乡里,引起当地百姓的憎恨。高拱亲自进疏论徐阶:“原任大学士徐阶(放归后),当阖门自惧、怡静自养可也。夫何自废退以来大治产业,黜货无厌,越数千里开铺店于京师,纵其搅侵起解钱粮,财货将等于内帑,势焰薰灼于天下”,甚至还“故违明旨,(令人)潜往京师,强阻奏词,探听消息,各处打点,广延声誉,迹其行事,亦何其无大体也”。接着高拱“嗾言路追论不已”。隆庆五年,高拱起复原苏州知府蔡国熙为苏松兵备副使,以蔡国熙与徐阶故有小隙,授意他,穷治徐阶及弟,“阶三皆就系,拟以城旦,革其荫叙,入田四万亩于官”。徐阶狼狈不堪,无奈之,只得向高拱俯首,“从困上书拱,其辞哀”。此时,张居正也以阶事“从容为拱言”,暗示他衡量利弊。高拱见徐阶大势已去,不无欣慰。一箭之仇既报,便豁然大度,修书徐阶,称“今以后原与公分弃前恶,复修旧好,毋使借口者再得以鼓弄其间”。同时又接连给苏松官员去信,至嘱对徐阶三及家人作宽处,稍存体面,并在蔡国熙的奏疏上批字:“太重,令改谳。”高拱之所以愿对徐阶网开一面,本意在于:见徐阶惨状,不免“兔死狐悲,不无伤类之痛”,与其修好,可安抚苏松乡绅,改善与徐阶旧僚的关系。高拱的出尔反尔,使“蔡国熙闻而变色,曰公卖我,使我任怨而自为恩”。


    逐归田里


    隆庆年(1572)正月,高拱为柱国,进极殿大学士。然而他专横更甚。加之其门生韩楫、程等日夜奔走其门,狐假虎威,专以博戏为务,人都恶之。高拱初尚持清操,后渐狎奢,常对人曰“日用不给,奈何?”门生、下僚闻之,争相进献,“赇纳且集矣”,因此遭致物议。御史汪辉上疏讥刺时事,语连高拱,高拱召而骂之,亟补宁夏佥事以出。尚宝卿刘奋庸也上疏纠拱,给事曹大野则抗章劾拱不忠十事,有高拱擅权报复、排斥善类、超擢亲戚乡里门生故旧,以及亲开贿赂之门等等,穆宗不听。二人皆谪外任。


    张居正与高拱为故裕邸旧僚,张居正谋高拱出,高拱也亟称居正才,两人尚称友善。高拱居揆席,张居正又肩随之。高拱多与同列发生冲突,张居正独退然下之,不与介入。对于智谋出众的张居正来说,长期屈居人下,是不甘心的。他退而不与争只是一种策略,高拱并不察知。隆庆五年张居正为徐阶三事讽言高拱。高拱下人传言张居正受徐阶三万金贿赂,高拱不辨真假,以此诮张居正,张居正怒,而高拱也疑曹大野之奏章受张居正指使。两人便存隙离交,张居正逐高拱之念渐强,于是暗结太监冯保,以借贵力量图事。  高拱著 《病榻遗言》四卷


    隆庆年五月,穆宗大渐,召高拱、张居正等入内。穆宗执拱手曰:“以天下累先生”,宣内阁受顾命。时司礼监授遗诏,有二札,一给皇太;一授高拱,有遇事内阁与司礼监冯保商榷而行之说。高拱识其矫。未几,穆宗崩,神宗即位。神宗幼冲,冯保倚仗太后势,挟持幼帝。高拱欲惩官专政,上言五事,请诎司礼监权,还之内阁,又唆门下言路疏劾冯保。高拱想与张居正共成此事,使人语居正曰:“当与公共立此不世功。”居正得迅即密报冯知。冯保游说太后及幼帝前,诬高拱欺太年幼,欲废之而迎立河南周王,自己得国公爵等等。冯保又买通两宫近侍,复言之,“皇后与贵妃皆愕然”,便决议逐拱。第二天,即召群臣入,宣两宫及帝诏,切责高拱擅权无君,数其罪而逐之,即日归田里。高拱原满以为宣诏必是逐冯保无疑,及诏宣逐己,拱不啻为晴天霹雳,“面色如死灰”,“汗陡下如雨,伏不能起”。张居正从旁掖他起。第二天一早,柴车即路,颇为凄凉地踏上了归程。


    回到老家,高拱意忽忽不自得,“角巾野服,恂恂一布衣”,不言国事,而“闭户却帚下帷著书八十余卷”。不料冯保害高拱之心不死,又造王大臣事件,欲置高拱于死地。吏部尚书杨博、御史葛守礼等知有诬,力救之,张居正贻书相慰安,乃止。高拱得免於难。不过从此他惊忧成疾,一蹶不振。万历五年(1577年),张居正回故乡湖北江陵葬父,路过高拱的故里,专程探望高拱。两人相见掩面而泣,感慨不已。万历年(1578)十二月高拱卒于家,终年十周岁。葬于县城北郊今阁老坟村,高拱家属以恤典请,只因冯保当权,止许以半葬。谥襄。待张居正死後,因为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的清算。二十多年后,高拱嗣具疏,神宗以“高某担当受降,北虏称臣,功不可泯”,赠复原官。万历三十年,诏赠高拱为太师。著有《高襄公集》。[1]


    才学著作


    高拱素好读书,为不好词藻,而深重有力。他著述甚富,有《问辨录》十卷、《春秋正旨》一卷、《本语》卷、《边略》五卷、《纶扉外稿》四卷、《掌铨题稿》三十四卷、《南宫奏牍》四卷、《政府书答》四卷、《纶扉集》一卷、《程士集》四卷、《外制卷》二卷、《日进直讲》十卷、《献忱集》四卷等等,后人辑为《高襄公集》。


    人物评价


    高拱不仅是一个有干略的政治家,在学术思想的研究上也有所成就。他不囿于先儒成说,以为“其不能得者亦不可强从”。直斥程朱理学“远人情以为天理”;他很赞同同时代思想家王廷相的观点,认为理在事物,无其事即无其理。他对“权”字更有一套独到的见解,把“权”与“经”比作秤上的“锤”和“衡”,两者关系是“盖经乃有定之权,权乃无定之经,无定也,而以求其定,其定乃为正也”。即:权和经是对立的统一体,凡事皆有经,其事实行时应认真权一下,使权与经得以统一。在“义”和“利”的问题上,认为“苟出乎义,则利皆义也;苟出乎利,则义皆利”,只要摆正义和利的关系,言利也不是不好,痛斥了“君不言利”的迂腐观点。他还认为正因前人没有把握住这种关系,才造成“经制之略置之不讲”,善理财者不闻,祸国殃民。他自己十分重视理财,重视有关国计民生的政务,主张务实。他的学术思想正是他行使政务、取得政绩的思想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