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佛教能从各教派林立的混乱局面转换到伸展更远大的区域并形成了“藏传佛教圈”,其实归因于外来的强大影响力。13世纪后半,大可汗忽必烈率领蒙古帝国并扩及欧亚,同时也提升了西藏宗教地位。

    在噶玛噶举教派、直贡噶举教派、格鲁教派(又称黄教)及帕木竹巴教派等山头各立参错中,萨迦教派的年轻导师八思巴后来成为元朝皇帝忽必烈的“国师”,后来更成为“帝师”,藏传佛教正式成为元朝皇室的宗教。

    北京承继了忽必烈时代“大都”的文物建筑,高耸入空的西藏式佛塔“白塔”(位于元朝名为大圣寿万安寺的寺庙内,现为妙应寺),即是忽必烈时代的建物,当时类似印度、西藏风格的多层建筑到处林立。

    西藏在当时也相当风光,16世纪时内蒙古土默特部的俺答汗(1507-1582)曾在青海与“第三世**喇嘛”(追溯第一及第二世的封号而得)会面,这是蒙古与藏传佛教闻名的第二次接触。

    俺答汗将自己比喻为忽必烈,而将“第三世**喇嘛”比喻为八思巴。**喇嘛(直译为“海的高僧”,喻义为“传遍四海的师僧”。以“**”来表现“海”、“大海”般深邃的威严、喻令及恩典之意,出自南宋,淳祐六年《1246年》蒙古帝国第三位大汗贵由写给罗马教宗伊诺森四世的国书。)从此透过蒙古的政治权力,成为内陆亚洲世界宗教权威。

    西藏高原南端耸立着喜马拉雅山脉,相当令人惊讶地在此现贝壳化石,原来山脉本在海底,被从非洲分离出来的印度板块与西藏坚实地盘撞击下,就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山脉南侧斜面陡降形成印度的中央平原(indo-gangeticplain),也是自然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