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发网站

    一、顺应理历史潮流的发展趋势。

    二、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有效的办法。

    三、敢于同旧势力斗争。

    四、取信于民,得到百姓信任

    五、国君的支持。

    但仔细想想又不对。以上特点不只是商鞅变法才具备的,其他的变法也完全具备。以上的答案过于流于表面。

    商鞅变法之所以成功的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一、秦国旧有勋贵势力最弱。在“战国七雄”中,秦的立国时间最晚。秦正式立国以前,秦的领地被称为“西戎之地”,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秦立国以后秦国也一直是“夷狄杂居”的状态。在商鞅变法以前秦是最贫弱的国家。因此,在秦国,旧有的勋贵势力是最弱的,变法的阻力最小。

    二、君王支持力度大。商鞅变法时得到了国君的全力支持,甚至可以说到了“言听计从”的程度。就连太子的面子都不给。

    三、变法施行时间。商鞅自公元前356年开始变法,至公元前338年商鞅被秦惠王“车裂”于彤,灭商君之族,商鞅变法一共已经实施了十八年。

    十八年啊,就是现生个孩子也已经成年了,在古代更可能已经作父亲了。这么长的时间已经足够在新法中受益的新兴利益阶层走上朝堂并站稳脚跟,至少也能获得与旧有利益阶层对抗的实力以保证新法不被废除。而且随着新法的继续实施新兴的利益阶层会越来越强大,旧有利益阶层则会日益衰弱,最终被新兴利益阶层取代。

    当然,以上三点只是辅助原因。崇祯皇帝朱由检以为,以下两点才是商鞅变法成功的最根本原因。

    四、政府公信力的确立。

    对一个政府来说,最可怕的是什么?不是“政治危机”,不是“经济危机”,更加不是“军事危机”。能够从根本上毁灭一个政府的是“信任危机”。商鞅“城门立木”的故事基本上大家都耳熟能详。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商鞅确立了自己所代表的变法派政府的公信力,使“商君变法,说一不二”的观点深入人心。而之后的“太子犯错,刑太子之师”更是震慑了所有官吏使之不敢不严格执行新法,才使得变法得以顺利实施。

    而其他三个呢?

    “张居正改革”首先就是变法者本人死的过快,且没有得到皇室的有力支持。

    “王莽改制”几乎成了“朝令夕改”的代名词。

    至于“王安石变法”就更不用说了,连王安石自己都在为了打击政敌而“变相执行”。

    要知道,中国自古以来最有名的政治现象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如果变法者自身都不能做到毫无偏差的严格执行,那么当变法的政令最终执行到百姓身上的时候,只怕是这份政令已经被“对策”的面目全非了。

    而更加严重的是,如果变法者和变法者自己所代表的变法派政府没有能够在广大民众中确立起自己政府的政府公信力的话,那么普通百姓是没有能力分辨这些法令到底是变法者的意思还是官员的“对策”。民众只会把这些被“对策”以后的法令当作是变法派的法令。

    这种情况最终将导致变法者成为众矢之的。

    五、旧有利益阶层的分化和新兴利益阶层的确立。

    崇祯皇帝朱由检认为,这才是“商鞅变法”没有“人死政废”的最最重要的根本原因。

    如果仔细分析商鞅的变法内容,就会发现两个非常有意思的政令。

    1、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2、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

    商鞅变法对旧有的勋贵势力的利益剥夺最大的就是“废世卿世禄制,实行二十等军功爵制”。

    什么是“世卿世禄制”?

    世卿世禄制是指按血缘关系的远近任命世袭的贵族担任各种官职,并且世代相传。

    卿是古代高级官吏的称呼。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禄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财物。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

    也就是说,“世卿世禄制”类似我国建国后曾经施行的“固定工资”式的“铁饭碗”制度。

    如果不是处于末世,乱世,其实在资本主义社会早就有了萌芽的明末时期搞改制,真的是事半功倍的!崇祯皇帝朱由检的信心,在重新提振当中!(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