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们个个都是在埋头答题,而李建国脑子里也是回想着当日与王秦说的那些话,边想边是将它写下来。

    李建国要说的并不是跟其他考生一样的锦上添花,反而他要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意见,千篇一律的东西谁都能写出来。

    “农业改革,教育改革,大力发展生产力……”,各种出现在李建国脑海里许久的想法如今也是全部写了下来,若论真知灼见,只怕在场的考生当中没有一个人能和李建国想比了。

    “考官,纸!”这已经是李建国要的第三张答题纸了。一个简简单单的问题,李建国硬生生地写出了一大堆东西,各种各样的想法如潮水般涌来。

    李建国的举动自然也是引起了其他考生的注意,一个个的都是把目光放在了李建国身上。

    “嘿,看来这小子溜须拍马的功夫很厉害啊,这都写了第三张纸了!”也不知从哪个考生嘴里传出了这么一句。

    “肃静!”坐在主考官席位的杜如晦厉声喝道,他自然也是注意到了李建国,意味深长地看了一眼,目光便是移开了。

    李建国仍是埋头答题,并没有注意到周围的情况。此时的他写到了如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样的话出现在唐朝科考答卷上着实令人难以理解,眼下李建国也顾不上这些,只要是有利于大唐的发展,他全都写下来了,至于如何去实现,那是以后的事。

    场内的其他考生大部分已经写的差不多了,一个个地也是陆续停笔。最后,整个考场也就只有李建国还在写着,考生们也是纷纷看向李建国。

    杜如晦走下来看了一眼李建国,并未出言打扰,而是转向其他考生,“已经写完的考生,将你的答卷置于桌上后,便可离开了。”

    那些考生将自己的答卷放好后,便是陆陆续续地退场了。到最后,考场内就只剩下了李建国和杜如晦两个人,杜如晦就这么一直等着,并没有催促李建国。

    过了许久,李建国终于是停下笔,写完了。当他抬起头环顾四周的时候,发现周围一个考生都没了。

    “他们早已写完离场了。”杜如晦见到李建国写完了,开口说了一句。

    “呃,杜大人,晚生是不是已经超过时限了?”李建国这才意识到定是自己答题的时候太过入神,以至于忘了时间。

    “无妨,此次科考本就是皇上临时开设的,并且是由皇上亲自命题,除了不可舞弊之外,并没有别的规定。”杜如晦面无表情地回了一句。

    “杜大人,晚生也是写完了,虽说没有时间限制,但是却让杜大人等了晚生这么久,真是过意不去。”李建国起身双手抱拳,对着杜如晦鞠了一躬。

    杜如晦摆了摆手,“这就更无妨了,本官乃是主考官,目的就是为了给皇上选拔出真正的可用之才,倘若你真的是个可造之材,本官等再久也是值得。”

    “杜大人大义,晚生敬佩万分,这是晚生的答卷。”李建国将自己的答卷平整地放在桌上,足足写了八张纸。

    杜如晦拿起李建国的答卷,看了片刻,便是惊讶地望着李建国,“皇上所出的试题本就令本官难以理解,如今你的答卷更是让本官感到意外。”

    “不知杜大人此言何意?”

    “此次的试题对于众多考生来说只是一次展示文笔的机会。如今,我朝国泰民安,百姓也是丰衣足食。所以,此次的试题对于考生来讲无疑是锦上添花的歌功颂德。可是本官从你的答卷上并未看到半句肯定的话,这是为何?”杜如晦不解地望着李建国,问了一句。

    “杜大人,晚生不敢揣测圣意。但是既然皇上出了这样的试题,也许皇上想要听的并不是锦上添花的话,皇上所需要的或许是不一样的声音。我要做的就是把我心里想说的全部说出来,为大唐效力,为皇上尽忠。”李建国义正言辞地回答道。

    杜如晦听了李建国的话,也是明白了他的意思,点了点头,“说得好,也许皇上此次突然开设制科,就是为了寻找你这样的人才。你能直言不讳,倒是很像魏征魏大人。不过,你这答卷里的大部分策略,本官不甚理解,你可否跟本官说说?”

    李建国点了点头,“杜大人既然有此意愿,晚生定当遵从!”

    当下李建国也是一五一十地给杜如晦讲解自己所写的东西。杜如晦边听边是不停地咂嘴,显然对于李建国所提的策略很感兴趣。

    两个人就这么聊了许久,甚是投机,年龄上的差距丝毫不会影响他们对政事的见解。

    “哈哈,好,痛快,本官已经很久没有跟人聊得这么痛快过了。”杜如晦大笑道,“没想到你年纪轻轻,却如此有见识,你的这些策略本官是闻所未闻,但是本官可以感觉到这些策略的价值。如今可真是英雄出少年啊,本官一定禀明圣上,让皇上重用你!”

    “杜大人言重了。如果没有你们这些老臣,又怎么会有如今的大唐,你们才是大唐的中流砥柱。”李建国也是谦逊地回答道,“杜大人不用跟皇上言明,以免有失公允。晚生认为,只要皇上看到了晚生的答卷,以皇上的圣明,定会用我的。”

    “说得不错,当今圣上礼贤下士,对我们这些老臣更是敬重。你是一个可造之材,也不枉本官今日等了你这么久,这笔买卖相当划算。他日我们同朝为官,共同为皇上效力,为大唐效力。”杜如晦相当的高兴,这也是他第一次跟比他小这么多的晚辈聊得这么开心。

    对于杜如晦,李建国也是打心底里佩服。历史上的“房谋杜断”确实名不虚传,他的那些策略换做旁人,理解起来定是有些困难,而杜如晦直接肯定了他的策略,这也是让李建国没有想到的。房玄龄的计策,杜如晦的决策,如今的这两个人都是站在李建国这一边,这也是让李建国安心了不少。

    李建国能提出这么多改革的方案自然是难得,但是也要得到朝中大臣的支持,才能一帆风顺,立竿见影,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个人深得唐太宗信任,如此一来,自己的改革计划可以顺利进行了,为大唐开创一个不一样的贞观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