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o后’并不是问题成堆的一代。说他们自私、缺乏责任感、贪图眼前利益是社会判断的偏见。”在就“8o后”的相关问题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将“8o后”的性格特征概念化本身就是缺乏科学性的。

    人是环境的产物,生长在某一时间段内的人群确实有些共同的特征,这是国家和社会展造成的,他们必须共同经历一些东西。”孙云晓说,“‘7o后’与‘8o后’之间的差别,肯定比‘8o后’与‘9o后’之间大得多。原因就在于,生于上世纪8o年代和9o年代的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差异变小了。”

    讨论人的性格的时候,应该考虑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但是,以1o年为时间段来划分是不合适的———社会展不是割裂的,而是一个延续的、长期的过程。因此,人为地强化这一点并不合理。”

    “8o后”是优点突出、缺点也突出的一代,他们有着他们的前辈身上并不明显的特点。当前辈们无法解释这些现象时,就产生了偏见。“‘8o后’说话时更多地讲‘我’怎么样,而他们的父辈则更多地用‘我们’这个词。”这就是时代特点在一代人身上的体现。“因此,与家庭相比,社会环境对人的性格、思想的影响更具有本质性、渗透性。”

    根据社会学理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同伴对他们的影响要过家庭,尤其是在青春期阶段——这也是出现青年文化的原因。“无论社会上流行什么,都能集中、鲜明地体现在年轻人身上。”“当然,家庭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人格的形成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庭和社会对人的影响是一个矛盾体,人就是在不断寻找平衡点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可以说,每个人身上都是既有时代特征,又有家庭特色,只不过比重大小各异而已。”

    之所以“8o后”受到如此强烈的社会关注,孙云晓认为,这与上世纪8o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经历的大变革有着密切关系。“他们从小接触的外来文化、新鲜事物等等,都是以往几代人不曾想到的,正是因此,时代特征更容易被固化到这一代人身上。”“但是,我们同样应该看到,个体之间的差异更能让这个社会色彩缤纷。”

    在列举了“不叠被子”、“爱喝饮料”、“爱看动画片”等特征后,这位作家继续说道:“这就是‘8o后’的一代,我真是担心,2o年后这个社会要由他们来支撑。”

    “这种指责从我们小时候就开始了”

    为了了解公众眼中的“8o后”到底是什么样子,自3月26日起,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两大门户网站同时合作,开展了一项网络民意调查。截至稿,共有3457名“8o前”和6o1o名“8o后”的网友参与。

    如果把调查结果拿出来比较一下,我们很快就会现,以198o年为界划分开的这两群人,在看待“8o后”的态度上高度不一致。

    在“8o前”眼里,“8o后”“永远以自己为中心”(61.4%)、“不愿意承担责任”(53.1%)、“总是高估自己的能力”(64.2%)。而承认自己确实如此的“8o后”分别有28.7%、22.4%和28.1%。

    在调查列举的3o个选项中,只有“独生子女”、“生活离不开网络”和“讲究穿着打扮”三条特征得到了多数“8o后”的认可。他们中的大多数,几乎拒绝了上一代人的一切指责。“这种指责从我小时候就开始了。”小范说。他生于1982年,大学毕业后在一家汽车销售公司卖车。“现在又叫‘8o后’了吗?我们的名称似乎总在变———小学时被说成‘小皇帝’,后来又是‘追星族’,上了大学,他们开始讨论我们的心理问题和性观念。大学毕业,甭管是找工作还是考研,都会有人说我们‘盲目’;要是再换个工作,又会有人说这恰好证明了我们‘害怕挫折’。”

    “我们”指的就是“8o后”,“他们”则是抱有偏见的一群大人。他认为,“这个偏见群体,和出生年代无关”。

    出生于1982年的作家、车手韩寒曾经多次对媒体表示,用出生年代给一个群体贴标签,是不恰当的。他为这一代人所做的澄清往往被忽视,他依然被称做“8o后作家”,而这整整一代人仍然被认为是叛逆、无责任感。

    “8o后”已经不再是孩子了。即使最年轻的1989年生人,也已经过16岁,步入了国家法定的劳动力年龄。“8o后”是一个庞大的青年群体。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从198o年至1989年的1o年中,中国约有2.o4亿人出生。即使排除中途“夭折”的,“8o后”也有2亿人左右,其中多数生长在农村。

    上世纪8o年代初,《婚姻法》降低了结婚年龄,加上许多上山下乡的大龄青年回城结婚生子,“8o后”的父母,其实由5o年代和6o年代两批人构成。这其中的许多人除了享受到改革开放的好处之外,也遭遇了通货膨胀、下岗、医疗改革、教育改革和通货紧缩。

    在城市独生子女家庭里,“8o后”享受到了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教育资源,但随着他们步入就业年龄,家庭的负担开始压在了他们肩上———组成“421”家庭的“8o后”小两口将要承担起对4位老人和1个孩子的赡养、抚养责任。

    这些年轻人也开始担负起这个社会的一些责任,比如国防。

    至于对自己生活习惯上的指责,“8o后”很习惯地用他们擅长的调侃来应对。“爱吃洋快餐”就是其中一条。“出门吃饭,进了个吃不起或者吃了不划算的饭馆都是重大损失。”大学生小赵说,这时候她往往选择一个快餐店,因为味道是熟悉的,价格是统一的。

    另一个“爱喝带甜味、瓶装的饮料,不爱喝白开水”的指责遭到了“8o后”的取笑:“那是学龄前孩子的天性”、“xx山泉有点甜,是算带甜味的瓶装饮料,还是算白水?”

    “花儿”(乐队)事件后,半猜测地得出了一系列“8o后”特征,其中包括“他们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父母四十来岁,是现在社会的中坚力量,是第一批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社会群体”,“他们第一次性经历”,“他们打一出生就有大彩电看”,等等。这些都很自然,可一旦作者将狭隘的个人生活史作为一切行为的准绳后,这些行为都成了坏典型,应该被记录在小本子上。老年心态为每个人准备了一个仇恨的小本子,它将个人生活的灾难投射其中,并随时准备将指责无限上纲……

    “老”陈出生于上世纪7o年代中期,现在在北京某大学读研究生,他还是个青年,但和他的同学相比要年长一些。那些同学多数都是“8o后”。但他没有觉得和这群人格格不入。他读研之前在另一所高校里工作过,当了好几年班主任,当时他的学生也都是“8o后”。他跟他们打的交道特别多。“我觉得他们和我没有什么太多的不同,相反,校园比年代对他们的影响更大。”老陈说,“他们坚持自我,也有自己的原则。我和他们合作做过研究,大家各自负责自己事情,做好就走。”

    老陈过去可不是这么认为的。有位师弟告诉他:“这样对集体有好处,大家工作得都有效率。如果你做完了就去给没做完的帮忙,效率低的人永远也没办法提高自己,一个集体里必然就会出现懒汉。”“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老陈说,“有些人说这个群体太自我,太独,可能是没有了解这代人行事的规则。”

    老陈还是单身,朋友们正帮着他介绍女朋友,许多人总会问一句:“你‘歧视’8o年代出生的女孩吗?”他总是乐呵呵地回答:“不歧视。”

    这问题并非多余,因为一篇题为《坚决不娶8o年代女生的七个理由》的文章曾经在网络上流传甚广。作者是一个“7o年代”,列举了“8o后”女生的若干劣迹,其中一句就是———“7o年代的女子像羞怯的小鹿,而8o年代的女生,本身就是猎人。”

    偏见在营造新的代沟。日本电影《大逃杀》里构思的成年人和年轻人互相不信任的情况,就是代际鸿沟的极端表现。对“8o后”的一个最普遍的评价是———毁掉的一代。这并不新奇,历史上对下一代人的“打包”批判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上世纪2o年代,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曾经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此后,这个称呼被用在19世纪末2o世纪初的整整一代人身上。上世纪5o年代,“垮掉的一代”被正式命名,最早时也是文学概念,后来成为当时一批青年的代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青年则被称为嬉皮士,七八十年代的美国青年被叫做“电视一代”。

    【最让人震撼和兴奋的是——2o1o年,人人都可以通过nesbar赚钱——你也一样!13562188162.8.s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