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先贤云:固灵根而静心,谓之修道。养灵根而动心,谓之武艺,是此意也。



    肾为根,固肾而静心,是修道之法。动心而让心火炎肾水,此为动心养灵根,即心肾交合水火相济,这就是太极拳。



    以套路动作习练太极拳,练到纯熟之时,能以手足灵活,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神气散布而为十三式,至此时,肌肉紧张发力之蛮拙之力自消,神妙之道自至矣。所以人之动静变化,诚实虚伪,机关未动,而我可予知,无论他人如何暗发心机,总不能逃我之妙用。



    妙用为何?即打手之著法,掤捋挤按,踩冽肘靠八法也。总以棚捋挤按四手,为打手根基正手。故先以棚捋挤按四手常常练习,须向不丢不顶中求玄妙,与不离不即中讨消息。不丢不顶,不离不即,即要粘住对手劲力,不可丢掉也不可硬顶,自身劲力与对手劲力不离不即。离则丢,即则顶。



    习之纯熟,手中便有分寸,量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势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处处恰合。以后踩冽肘靠四法,以及千万手法,皆由掤捋挤按四法中变化而出,至于因熟生巧,相机善变,非笔墨所能尽,此不过略言大概耳。



    古人云行远自迩。所以先将四手浅近之打法,作个起点入门。亦不过使学者,先得其打手之门径。若欲深求法中之奥妙,仍宜访求明师,用手引领,得其当然之路。深通此技者盖不乏人矣,终朝每日常常打手,不数月,可以得其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之要道。得其要道,可以与形意拳、八卦掌、并行不悖,合三家并用,能丢而不丢,顶而不顶矣。学者须细参悟之。



    不数月而得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之要道。此乃孙禄堂先生自己的感觉,并非事实,其与武禹襄先生月余即通晓太极拳之理一样,非常人所能也!



    那孙禄堂先生是在通晓形意、八卦之理,习练出形意、八卦之功夫后,才跟郝为真先生学习太极拳,故能够在数月之内通晓太极拳,因为内家拳三拳本为一家。那武禹襄先生在习练太极拳之前,已经是武学大家,通晓形意拳,所以能够在月余通晓太极拳。



    我等常人,内家拳之道理尚不明白,何来在数月之间就能够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啊!



    (原文)打手步法



    打手之步法有四:有静步,即站步也。有动步,即活步也。有合步,即对步也,即甲乙皆左皆右均是也。有顺步,甲右乙左,甲左乙右皆是也。初学打手,先以静步为根,以后手法练习熟,再打动步为宜。合步、顺步、静动皆可用,勿拘。若打熟之后,动静合顺之步,随时所变,并起点之手法,左右随便所出,左右之式,亦随便所换,均无可无不可矣。古人云:头头是道,面面皆真,此之谓也。



    注释:此段文字易懂,不再注释。



    (原文)太极拳一则



    郝为桢先生云:练太极拳有三层之意思。初层练习,身体如在水中,两足踏地,周身与手足动作如有水之阻力。第二层练习,身体手足动作如在水中而两足已浮起不着地,如长泅者浮游其间,皆自如也。第三层练习,身体愈轻灵,两足如在水面上行,到此时之景况,心中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心中不敢有一毫放肆之意。神气稍为一散乱,即恐身体沉下也。



    拳经云:“神气四肢,总要完整,一有不整,身必散乱,必至偏倚,而不能有灵活之妙用”,即此意也。



    又云:知己功夫,在练十三式:或欲知人,须有伴侣。二人每日打四手(即捧履挤按也),工久即可知人之虚实、轻重,随时而能用矣。倘若无人与自己打手,与一不动之物,当为人,用两手,或身体,与此物相较,视定物之中心,或粘或走或靠,手足总要相合,或如粘住他的意思,或如似挨未挨他的意思,身子内外总要虚空灵活,工久身体亦可以能灵活矣。或是自己与一个能活动之物,物之动去,我可以随着物之来去,以两手接随之,身体曲伸往来,上下相随,内外一气,如同与人相较一般。仍是求不即不离,不丢不顶之意也。如此,心思会悟,身体力行,功久引进落空之法,亦可以随心所欲而用之也。此是自己用工,无有伴侣之法则也。郝为真先生与陈秀峰先生所练之架子不同,而应用之法术,同者极多,所不同者,各有心得之处或不一也。



    注释:郝为桢先生是武禹襄先生之徒孙,得武禹襄弟子(亦是外甥)李亦畲先生所传。



    郝为桢先生云:练太极拳有三层之意思。初层练习,为炼精化气之阶段,此阶段因为只习练下行能量,心力下行与周身整体压缩旋转俱下行,体内没有上行能量,所以周身动作滞怠,似有阻力。故身体如在水中,两足踏地,周身与手足动作如有水之阻力。



    第二层练习,为炼气化神之阶段,此时身体已经习练出上行能量,能量上行,则足不再沉重,所以身体能够在上行能量驱动下灵活自如地运动。故身体手足动作如在水中而两足已浮起不着地,如长泅者浮游其间,皆自如也。



    第三层练习,为炼神还虚、炼虚合道之涨筋腾膜、真气鼓荡之状态。真气鼓荡不是一个能量蓄发的过程,而是一种能量充斥周身的状态。



    在这种真气鼓荡的状态下,周身能量对拉拔长,能量自动鼓荡于周身。在练拳时,由于长期习练套路动作,周身已经对套路动作产生“意”,在周身之意的作用下,意会自己记住套路动作,在使用心力抽合出外形套路动作之前,身体之意就已经能够预先引导能量按照下一个动作的能量运行方向去运行能量而生成外形动作了,就好像拳不是由人打出来的,而是拳自己打出来的。即所谓的人不打拳拳自打----------这个身体自己以意运行能量的状态,就是神行的状态。



    身体一旦进入神行之状态,则自然而然地全神贯注于这种状态,周身心力与身体都在拼命地想维持这种神行的状态,生怕失去这种状态,故此时心力生怕过大或者过小而破坏这种状态。



    此就是:身体愈轻灵,两足如在水面上行,到此时之景况,心中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心中不敢有一毫放肆之意。神气稍为一散乱,即恐身体沉下也。



    郝为桢先生三层意思之含义,除非亲身体验,否则是无法理解的。



    拳经云:内里之神气与外部四肢,总要完整。完整即内外合一,神气运行到哪,哪就要生成压缩旋转。一有不整,身体动作必散乱,不再周身以统一的压缩旋转作出动作。身散则必至身体中轴偏倚,而不能有灵活之妙用,即此意也。



    第三段文字浅显易懂,故不再注释。



    【悠閱書城一個免費看書的換源app軟體,安卓手機需google play下載安裝,蘋果手機需登陸非中國大陸賬戶下載安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