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虑,所谓顶头悬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边转虚实也。



    精神,在此处并非指思想上的精神,而是只精与神之能量。



    (注:在所有内家拳论之中,没有一个字是在论大脑意识与意念的,都是在论能量蓄发的!)



    在形意拳中,心力下行到会阴生成精之能量,精之能量下行到足生成气之能量,气之能量上行到百会生成神之能量,精气神之能量生成后,就从体内一次性发出为劲力了,即一气之起落。



    而在太极拳中,由于加入了阴阳转换,使得周身能量循环往复地流动运行,这精气神之能量,就已经不再界限分明了,而是精气神之能量相互阴阳转换、阴阳合一,变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了。比如说,足底气之能量上行到尾闾、会阴、命门一线时,气之能量会在此部位与下行之心力阴阳转换合一,也可以与此处生成的精的能量阴阳转换合一,也可以在此处与下行的神能量阴阳转换合一;在心脏部位,心力可以直接与从百会经印堂下行的神的能量阴阳转换合一,心力也可以与从会阴部位经过五行相抱而上行到心脏的精的能量阴阳转换合一。也就是说,在太极拳中,精气神的能量是合一而成的周身整体能量。



    太极拳中的这种能量运行,是一个乱环诀,能量运行一环套一环,一层叠一层,一股连一股,一圈接一圈,不会出现固定在某个经脉之中老老实实地运行的现象。这个能量运行的乱环诀的结果,就是真气鼓荡,周身充斥能量。



    精神提得起,就是精与神的能量都能够上行,精与神的能量之间的阴阳转换就生成精与神的能量之间的对拉拔长,即会阴、百会气圈的能量运行。提起精神就是虚领顶劲,就是上下贯通之力贯通到百会。



    孙禄堂先生在拳论中说过:神意归于丹田者,身自然重如泰山;将神气合一,化成虚空者,自然身轻如羽。这句话就是在说精气神的阴阳转换合一。



    精在腰腹,为周身能量之中枢。精的能量下行则身重如山,精的能量上行则身轻如羽。



    但有些人不知此意,一味让能量下行,则周身运化不灵。周身能量之上下运行,是要依据技击实战具体情况而定的。吞入对手能量则必须要使用下行能量,吐出则使用上行能量。平时则处于上下行能量对拉拔长之真气鼓荡的状态。



    周身整体之力要由神之能量引领,即所谓的神领力。因为神之百会部位为周身下行能量的起点,又是上行能量的终点。这个神领力的具体表现就是虚领顶劲。



    周身有了虚领顶劲,则无迟重之虑。



    周身上下行能量将身体上下两夺对拉,形成头顶悬、足入地之势。即虚领顶劲绝不是挺挺脖子而已!虚领顶劲是周身的上下贯通之力的上行能量使然!



    意气,虚实转换与阴阳转换的就是意气。意,身体压缩旋转之意,太极拳的阴阳转换均由压缩旋转生成。周身每一节的压缩生成下一节的旋转,下一节的旋转又生成再下一节的压缩。从大的周身整体来说,能量在两腿之间的阴阳转换是最大的阴阳转换,这个阴阳转换就是由会阴部位的旋转生成的,而会阴部位的旋转是由尾闾压缩使然。故太极拳的虚实、阴阳转换要由周身整体压缩旋转之意发起。气,在双脚生成的能量,足底涌泉与会阴之间精、气能量的对拉拔长生成涌泉、会阴气圈,这个气圈中的能量运行生成了两足之间通过会阴的虚实能量转换。所以,意、气为太极拳阴阳转换之要。意、气生成的虚实转换灵了,周身就圆活。



    边转虚实,即单重,一边之能量完全转换到另一边。



    而双重拳中,两腿足底均有气之能量,不分虚实,如何能够进行虚实转换?即便两腿之气的能量不是平均分配的,也只能进行部分虚实转换,而不能进行完全彻底的虚实转换。此为双重之病也!



    发劲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能量蓄发时需要松沉,心力专注一方,不可分散。



    松沉,并非松懈。松沉是太极功夫之结果,而非习练方法和习练过程。即太极拳以心行气压缩旋转的能量蓄发的表象就是松沉,这个松沉是能够蓄发出巨大技击能量的松沉,是习练出来的。如果本末倒置地以松沉为习练方法和过程,则只会习练出松懈的结果!



    太极拳要立身中正,支撑八面。中正,即保持身体中轴之上下运行的能量蓄发。支撑八面,前后左右上下内外为八面,支撑八面即真气鼓荡,能量充斥周身也!太极拳要八面发力,周身是拳。



    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运劲如百炼钢,无坚不摧。



    拳节、腕节、肘节、肩节、脊节、腰节、胯节、膝节、踝节,此九处骨节如同沙和尚脖子上戴着的九曲之珠。此九曲为人体三节着意之处,即周身整体压缩旋转皆生成于此。此九处生意,则心力达于此处,气运周身则无往不利。



    太极拳之能量蓄发的根基是形意拳之硬打硬进无遮拦之劲力,故运劲如百炼钢,无坚不摧。从这句话中,大家是否看出来那鼓吹用松懈去四两拨千斤的都是在胡说八道了!换句话说,不能发出无坚不摧之力的,习练的就不是真正的太极拳!



    形如搏兔之鹄,神如扑鼠之猫。静如山岳,动如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



    太极拳之外形要撑开圆活,如搏兔之鹄,展开双翅盖住对手;统领周身劲力之神要如扑鼠之猫的脑袋,以头统领周身。太极拳之静就是收身中定,是在蓄积周身整体之劲力,一动则如江河之水,一泄而发!



    太极拳蓄力之收身中定,在河车运行时的能量翻转上拉脊柱三关,使得脊柱犹如反弓,身如弓则力如箭。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有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断而复连。



    曲,外形之曲,周身整体压缩旋转即为曲,腰腹折叠、心胸开合皆是曲;直,内里上下贯通之力之直。以外形动作之曲求内里上下运行能量之直。蓄积出上下贯通之力而发。



    力由脊发,让上下贯通之力打通脊柱三关,将脊柱练此弹簧、鞭子,将上下贯通之力弹、甩出去。



    步法要随体内上下相随之能量运行转换,腿脚能量不可与周身能量分离,要周身一体。



    太极拳蓄发合一,蓄为收发为放,左蓄右发、右蓄左发、下蓄上发、上蓄下发,全靠能量周身运行。



    发力为合,合即为断,如形意拳一般,只能一次性发力,然后重新蓄力。但是太极拳在形意拳一次性能量蓄发的基础上加入阴阳转换,故能断而复连,周身能量运行使得劲力连绵不断。



    【悠閱書城一個免費看書的換源app軟體,安卓手機需google play下載安裝,蘋果手機需登陸非中國大陸賬戶下載安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