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一会儿,魏明又出来,说:“皇上让庆王殿下跟周侍卫都进去呢。 .c o

    庆王看了一眼周和,率先进了寝宫。

    一进去,中宗倒是已经起来了,御前女官余嬷嬷正带了宫人,给他穿袍服呢。庆王跟周和行过礼,就站了一边。

    “老七啊,”中宗说:“你怎么那么早就起来了?”

    “臣弟还没睡呢!”庆王说:“昨儿跟五哥在藻堂里查梅妃的事,臣弟就建议,从出宫记录着手。谁知,这出宫记录竟然那么多,翻了一宿,五哥熬不住,子夜的时候就回府去了。我一个人熬到天亮,总算是找出点线索了。”

    “哦?”中宗也有点好奇了,问:“你们查出来什么了?”

    庆王把卷宗摊开,指着一行字说:“这是永安二十年四月,青锁门的出宫记录。这里写着,尚服局女官萧丽君出宫办事,却查不到她回宫的记录。皇兄你说,这个,会不是就是梅妃啊?”

    “有可能,”中宗笑,说:“还真有你的,竟然在藻堂熬夜,累坏了,太后可是要心疼的。”

    庆王就一脸得意,觉得皇兄这是在夸他。周和不知道梅妃的事,中宗也不避他,但说无妨的模样。

    这时,魏明却突然轻咳了一下,要知道,太监宫女在皇帝面前,连一声咳嗽都不许有的。魏明跟了中宗多年,自然懂得这个规矩。所以,他这个轻咳,包含了不少意思。

    “魏明,”中宗说,“有话直说,别咳来咳去的。”

    “是,皇上。”魏明说:“这个恐怕不是梅妃。”

    庆王急了,问:“你怎么知道!”

    “因为,萧丽君还在尚服局呢。”魏明说:“她在尚服局做司饰呢,应该是记录的人出了漏子,忘记写她的回宫记录了。”

    “什么嘛,”庆王不高兴了:“我忙了一个晚上,竟然人还在宫中!”

    “不着急,”中宗说:“人都不见了十几年了,不差一天两天的,你可别累着了,否则太后着急,要找朕问罪的。”

    “皇兄,我都十八岁了,”庆王说:“别把我当小孩子哄嘛。”

    “行行行,”中宗说:“你快去永寿宫吧,朕要上朝去了。”

    庆王别别扭扭地走了,满心欢喜的跑来,以为自己找到线索了,却被魏明泼了凉水,透心的凉。庆王觉得,没劲透了,这事,以后不干了,让五哥他们去做算了。

    “周和,”中宗问:“鞑靼劫掠大同互市的事,你也听说了吧。”

    “臣听说了,”周和回答。

    “如果开战,”中宗问:“需要多少兵马?”

    周和想了想,说:“这次劫掠大同互市的,是鞑靼的两个部落,吉耳和土默特,他们有五万人马,精兵粮足。如果要开战,需要防止其他部落来救,我们至少需要七万人马。”

    “七万,”中宗沉吟片刻,问:“你觉得是否可以一战?”

    “恕臣直言,”周和说:“现在不是开战的好时机。”

    “此话怎讲?”中宗问。

    “北方即将入夏,正是水草丰美的时候,鞑靼是游牧民族,不用耕作,这会儿,他们不用考虑粮草,牛羊。即使对战失利,他们赶着牛羊往北边几百里,毫无损失。倒不如等待时机,等秋冬之际,他们需要赶着牛羊迁徙的时候,予以痛击。”周和分析:“而且,臣听说,鞑靼部落的阿勒坦汗,重病在身,怕是熬不过这个冬天了。”

    中宗点点头,高阶北上和谈,鞑靼部落的人狮子大开口。破坏盟约在先,劫掠大同在后,现在竟然还厚颜无耻地索要钱粮布匹,要求继续互市。

    条件苛刻,中宗气不过,心想,再没钱没粮,也要打他一下。昨天就想找了周和问问,今早一聊,中宗的气性也平了,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勾践能等十年,自己连一年都不能等吗。

    暂时先让高阶议和,接着准备军力,秋冬来临之际,再给他们当头一棒。更何况,他们的阿勒坦汗就要亡故,到时候,部族争斗不停。说不定,根本就不用后商出手,他们自己就闹成一锅粥呢。

    周和的意见,倒是跟高阶不谋而合。因为前一任首辅严世玉的关系,高阶跟北疆一派,关系颇为恶劣。所以,中宗才找了周和问话。

    朝中上下,文官一向分成两派,高阶的,和反高阶的。高阶说和,另外一派必定说战,双方都是饱读诗书,精通经史的文人,纸上谈兵,引经据典,理由不要太多。中宗一听他们辩论,就一个头两个大。他们一开口,中宗的三观就要被刷新一次。大家读的,是一本论语,一本史记,一本资治通鉴嘛?怎么他们说的,中宗都没听过呢?高阶当了五年的首辅,中宗也习惯了双方的论战,每天早朝,与其说是中宗主持朝政,不如说是这两派的恶斗现场。

    意见太对立,理由又那么充分,中宗也不知道该听谁的。那就问问武将的意思吧,可朝里的武将,又分成三派。为首的是北疆邓如光一派,其次是三边孙连玉的人,最后才是冀鲁总督夏延。

    可是,武将也有一个毛病。无论什么情况,只要中宗问:“开战与否?”绝大多数都会异口同声回答,开战,打死丫的。

    一则,军士们好斗冲动,开战才是他们建功立业,加官进爵的好机会,谁都巴不得多打仗,博个军功。二则,对将军统领来说,开战,才是他们壮大势力的最佳时机。一场仗打下来,出钱出力的是朝廷,死伤的是百姓军汉,加官进爵,扩大领地的,却是将军。

    所以,开战与否,中宗不敢问武将,又苦于文官的争斗,只得私下找个信得过的人,商量一下。周和自小打仗长大,又跟了中宗做御前侍卫,天天见面,中宗自然找他。

    这么一问,中宗越发觉得,周和是个人才,一定要收为己用。

    听说,周和进宫之后,跟邓家的关系,就没以前那么好了。这要是真的,中宗的计划,就又成功了一步。邓如光毕竟四十五六的人了,听说性子又急,战场上刀剑无眼,出个意外,也不是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