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刘秀派出专人找吴汉诫勉谈话,并手谕刘尚,对他严厉训斥,要求立即停止屠城。

    他在手谕中说:“人家投降几天了,官僚、百姓都很顺从,你们还大开杀戒,放兵纵火,连老人孩子都不放过,听着都让人鼻酸!”

    而其次,刘秀安排优待巴蜀一带顾大局、识大体的干部和忠义人士。

    为了进一步收揽人心,刘秀大力开展针对当地精英人物的笼络工作。

    大家可能还有印象,原公孙述的太常常少、光禄勋张隆曾经力劝公孙述归顺刘秀,但公孙述不从,两人为此忧郁而死。

    刘秀下诏,分别追赠两人为太常、光禄勋,并且按照相应的级别和规格给两人隆重改葬。

    第三,刘秀对于投诚过来的干部决不歧视、一视同仁,量才录用、给职给权。

    比如程乌、李育等人弃暗投明,刘秀都作出了妥当的安排。

    总之,刘秀在吴汉几乎踏平成都时,采取了很多补救措施,化解了本来十分尖锐的矛盾,打消了当地干部群众的疑虑,稳定了社会政治秩序。

    (于是西土咸悦,莫不归心焉。)

    既然话已经说到这儿,我们不妨再给大家介绍2位志节之士,看这哥儿俩的表现,以及公孙述、刘秀分别是怎么对待他们的,我们似乎更好理解败者为败、胜者为胜的缘由。

    一是谯玄。

    谯玄字君黄,巴郡阆中(今属四川)人。他自幼勤奋好学,精通《易经》、《春秋》而成为名儒。

    他早年在州郡机关上班,前汉成帝是被选拔到中央机关工作,平帝时任朝廷参议(中散大夫)。

    王莽主政时,老谯很看不惯,耻于为伍,就辞职回家,变姓埋名隐居起来。

    很显然,老谯是一位很有性格的学者型干部。

    公孙述称帝后,慕名招募老谯出来做官,其实也就是借他的名气来装潢门面。

    老谯虽然人归隐江湖,但对时局、对公孙述也是了解的,坚决不跟他玩儿。很可能,在老谯眼里,公孙述就是王莽再世。

    公孙述多次邀请,老谯都不出来。

    公孙述恼了,撕下伪君子的面纱,派使者带着礼物和毒药去找老谯,明确交代:让谯玄赶紧接受礼聘,出来做官;要不,就给他喝毒药,毒死他!

    时任巴郡太守觉得这样对待一位大知识分子有点缺德,就让使者先歇着,自己带着有关手续和东西来找老谯。

    在老谯家,太守想劝老谯,说:“您志节高尚,举世闻名,就是朝廷也很看重您。希望您还是遵从安排,以免惹祸上身。”

    老谯很不含糊,仰天长叹,说:

    “唐尧那么圣明,许由尚且耻于做官;武王那么美德,伯夷尚且不食周粟!他(公孙述)是什么人、我谯玄是什么人?我就是要保全自己的节操,不与为伍,虽死无憾!”

    他说的再明白不过了:我就是死去,也不跟你们玩儿!

    于是,他很坦然地、很主动地要求喝毒药。

    正在这时候,老谯的儿子谯瑛立即跪地叩头,泣血发誓,为老爸求情,要求自己拿出一笔钱来,为老爸赎命。

    太守本来就心有同情,但又做不了主,只能请示公孙述。

    公孙述一看事情弄到这个份儿上,想想还有一笔钱可以赚,就同意了谯家的请求。

    在这种情况下,老谯才得以继续隐居田泽。

    这就是公孙述的流氓政治!

    本来,公孙述请人家跟着自己干、人家不干,这并没有什么,也就像老谯说的,即使唐尧、周武王那样贤明的君主,也有人不跟他玩儿;而他的不跟我玩儿就毒死你,则完全是流氓哲学;至于他的拿钱来就可以赎命,更是彻底的无耻了。

    政治流氓玩儿流氓政治,在王莽那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公孙述作为王莽亲手提拔的干部和政治信徒,则进一步给予发扬光大。

    当时正值兵荒马乱,普天之下,几乎没有谁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业,唯独老谯严格教育自己的几个孩子,一定要勤奋学习、研读经书。

    (玄独训诸子勤习经书。)

    老谯于公元35年逝世,次年公孙述玩儿完。

    刘秀知道谯玄的事迹后,颇为感动,立即命令巴郡的官员用中牢之礼祭奠谯玄。这是一种仅次于皇帝和王侯太牢之礼的规格。

    当然,刘秀还同时安排,从财政上把老谯家当年赎命的钱还给他们。

    二是李业。

    李业字巨游,广汉郡梓潼(今属四川)人。他少年时就表现出远大的志向和高洁的情操,精通《鲁时》,也是一位名儒。

    这位李老师的情况跟谯玄有点相似,但他的表现比谯玄更加决绝。

    他早在前汉平帝时就被选拔到中央机关上班。

    王莽主政时,他很看不下去,就托病辞去公职,闭门在家,任凭州郡衙门怎么召唤,就是不出来陪王莽的干部玩儿。

    在当时虚伪成风、物欲横流的世道,李老师显得很另类。

    时任广汉郡太守刘咸强行召唤他,他还是不听。刘咸很恼火,下令要他去监狱养病,其实是想找个机会把他给黑了。

    (令诣狱养病,欲杀之。)

    请人出来做官,人家不玩儿,就要把人家搞死,这是王莽的典型作风。

    这时候,有人劝阻刘咸,说是坚决不能这么杀李业,从来没有听说过用牢狱之灾相威胁来访贤求才的。

    (未闻求贤而胁以牢狱者也。)

    于是,刘咸就放过了李业。

    不久,王莽亲自安排,想请李业到中央文教机关任职。

    李业称病坚决不干,宁死不陪王莽玩儿,干脆隐姓埋名,绝迹山林。

    公孙述称帝后,听说李业是个人才,就多次征召他担任博士。

    但是,李业还是那个脾气:别管怎么说,就是不跟你们玩儿!

    公孙述恼羞成怒,搞一把流氓政治的念头油然而生。

    反正称帝的目的已经达到,我不再对任何人手软!

    于是,他派大鸿胪尹融带着毒酒来找李业。

    按照公孙述的交代,尹融向李业传话:

    “你要是出来干,可以安排你公侯的位子,否则,就给你毒药喝。”

    (若起,则受公侯之位;不起,赐之以药。)

    在选拔使用干部时采取这样的态度和方法,完全可以说是公孙述在王莽基础上创造的经典!

    但是,尹融并没有公孙述的心黑,他不能改变公孙述的态度,就想尽量地劝说劝说李业。

    尹融苦口婆心地劝李业,想从“识时务者为俊杰”的角度打动他,但李业不从。

    尹融不知是怕自己完不成任务不好交差,还是担心李业本人拿起鸡蛋往石头上碰,就委婉地要求李业跟自己的家人商量商量再做决定,其实是希望李业能被自己家庭的温暖和家人的安危所打动,回心转意。

    李业再次坚决回绝,断然说:“大丈夫早就拿定主意,干什么还要婆婆妈妈的!”

    他说着拿过毒酒,饮而身亡。

    (遂饮毒酒而死。)

    李老师宁死不愿意在公孙述公司参股的情况传开,公孙述十分震惊。

    他虽然称帝后已经不想再对任何人手软,但从个人角度,怕落下个“杀贤”的罪名。

    于是,他想忽悠大家一把,派使者带着礼品来吊唁李老师,这当然是猫哭老鼠的花招儿。

    对此,李老师的家属坚决不接受。

    刘秀平定巴蜀以后,听说了李业的故事,专门下诏褒奖他的节操,要求《益部纪》记录他的高风亮节,并配有插图和画像。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在这儿只是举了谯玄、李业的例子,其实在巴蜀一带,像这哥儿俩这样以死来抗拒公孙述征召的干部、知识分子还大有人在。

    不仅如此,还有一大批优秀人才为了逃避公孙述的召唤,为了不跟着公孙述瞎折腾,有的装病,有的装疯卖傻,演绎了很多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比如犍为郡人冯信、任永,当公孙述征召他们并且许以高位时,都假装自己是青光眼、是盲人,说自己看不见东西,实在不能胜任工作。

    后来,这哥儿俩听说公孙述被刘秀的手下砍了,都用水洗洗脸说:“现在世道平安了,我们的眼睛能看见了!”

    (及闻述诛,皆盥洗更视曰:“世适平,目即清。”)

    公孙述单干、自立、称帝,搞到这个人人想弃而远之的份儿上,要是有点自知之明,真应该去撞墙。

    对于这些坚决拒绝公孙述,而又有德才的干部、知识分子,刘秀调查了解后,都给予使用、优待。

    说到这儿,我们又难免要感慨一把:在我们前面推出的跟刘秀过招的人,王莽用人,被人燃起遍地反抗的烈火;彭宠用人,他两口子都被自己的亲随把脑袋割了;隗嚣用人,一个个争先恐后地离开他逃跑;公孙述用人,巴蜀交通困难、逃跑不便,大家就宁愿死了、疯了也不陪他玩儿!

    仅凭这点儿,我们就完全能够看出来一个人能走多远。

    一个政权、一个角逐一哥位子人的成败,在极大的程度上,是其用人的成败。

    好,那我们就跟随社会人生大戏的剧情,看看刘秀是怎么做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