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师利又问:“何谓为悲?答曰:菩萨所作功德,皆与一切众生共之。”

    慈与悲是分开的。

    维摩居士对于“何谓为悲”的答复很简单,绝对没有自私就是悲心。

    像天下雨,或是出太阳,绝对没有想留给自己用,普遍地施给一切众生,不分好坏。

    功德代表善的成就,有功劳有辛苦是功,有建立有所得是德。

    有人问人家有没有时间,过去我们是问人家有没有工夫,工夫就是代表时间,有时也写成功夫。

    功德是佛经借用的,原文出自《尚书》。

    我们常说人功德无量,但是一经说出来就有量了。

    菩萨所作的功德无量无边,因为他自己不要,“皆与一切众生共之”。

    回向就是这个意思,以你修持、念经、礼佛等等的功德,与你亲属一切众生等共之。

    学佛的人有四种最根本、最重要的行为:

    慈、悲、喜、舍。

    有的同道面无笑容,一付来讨债的样子,再不然就是一张嗔恨的脸孔。

    我要你们学佛第一步,先学弥勒菩萨那个欢喜佛的笑容,尤其打坐时两条腿在痛,你就一边痛一边笑嘛!

    笑上三年,你笑惯了,你就不讲话脸上都有笑容的。

    笑有什么好处?

    你一笑神经肌肉都松了,打坐咬紧牙齿,何苦呢?

    念佛喊得那么痛苦,搞什么东西嘛!

    学佛这基本的四个行为,要倒转来先学舍,一切放下。

    这个字做不到,那当然也喜不起来。

    第二学喜,再来学悲,最后是慈。

    尤其这个喜很重要,有的同道志大才疏,要想救世界,算了!

    你先把自己脸上的细胞救好,松一点,带点笑容。

    “未成佛道,先结人缘”,脸上带笑,别人想打你骂你都算了。

    我告诉你们,我学遍所有武功,最后学到一种天下第一拳,就不用再学其它拳了,现在传给你们,有人要打我骂我,我就拱手跪下:“你都对!”就行了,这是无往而不胜利的。

    你没有人缘,还能度谁?我常告诉大家,只怕你不成佛,不怕没有众生度。

    要成佛要先自度,自度的道理就在慈、悲、喜、舍这四个字了。

    什么是喜?

    “何谓为喜?”

    答曰:“有所饶益,欢喜无悔。帮助人的、利益人的,决不后悔,就是喜。”

    有时大家作了好事又后悔,像是布施二贯钱,后来想想,其实一半就可以了,就后悔了。

    贪、嗔、痴、慢、疑、悔,为什么悔在根本烦恼中有这么重要?

    每个人一天到晚都在后悔中,比如吃饭,多吃了半碗,饭后要吃消化药,后悔多吃了,这也是悔。

    真正的喜心是,布施出去了就忘了。

    我常劝那些人不要向人化缘,四川人讲:“劝人出钱如钝刀割肉”,让人愈想愈痛,不是功德啊。

    有个故事说孙悟空成佛之后,世界上出了个魔王,神通本事比孙悟空还大,大闹世间。

    大家公推孙悟空来降魔,孙悟空来了一看,这个魔王我老孙降伏不了。

    就去找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在打坐,懒得理,叫他去西天找佛。

    佛就找了一个小沙弥,给了他一个小小的黄包袱上路。

    小沙弥去找魔王,魔王正待发作,小沙弥请他先看个东西,就从黄包袱中拿出化缘簿,请魔王写个名字,魔王一看就跑了。连魔都怕这个,你们不要随便去化缘。

    这个“欢喜无悔”非常难,你帮助过的人后来对不起你,你一定愈想愈后悔当初去帮他。能做到“怨亲平等”,才是功德。

    “何谓为舍?答曰:所作福佑,无所希望。”

    我常说,一看到宗教徒就怕,当然我不是宗教徒,更不是佛教徒,因为我不够资格,我不是慈悲喜舍,一副魔王面孔。

    我为什么怕教徒呢?这些人一到他们教主的像前,就下跪求平安求财富,都是求。

    如果这些教主、神明因为人家拜了就保佑他们,那第一就犯了贪污罪,收受贿赂。

    宗教应该是好的人你要救,不好的人更要救,拜了他要照应,不拜他的也要照应才对。

    所以这些宗教徒的心理很可怕的,都是有所求。

    大乘菩萨是一切放下,施与人家的恩惠记都不记,没有任何希求,所作的功德自己不求回报。

    乃至你打坐修行都不求成佛,只求自己心中的安详,因为自己的安详能影响到他人也安详,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