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灭度者受身”,这严重了。

    完全得到灭尽定的人,他死后色身被火化了,你说他能不能再投胎?

    能。

    诸佛菩萨都是三界再来人,他们悲不入涅盘,智不住三有。

    他们的再来如灭度者受身,需要色身再来人间,随时随地在梦幻观中。

    “如无烟之火”,这是最后的结论,无烟之火是有的,行雷闪电都是无烟的。

    “菩萨观众生为若此。”菩萨观一切众生,乃至观自己在世间,一切如梦如幻。

    这其中内容包括了幻观、空观、中观,得到空观以后才能得到真空生妙有,即空即有的观法。

    现在《维摩诘经》的中心问题来了,从现在开始,是文殊师利菩萨与维摩居士对话,问到佛教中心的慈悲喜舍。

    经文的原文说得最多的是慈,悲喜舍都没有多谈。

    这里是一个大问题。

    “如须陀洹身见”,须陀洹是初果罗汉,斯陀含二果,阿那含三果,阿罗汉四果。

    初果罗汉证到了以后,贪嗔痴慢疑就薄了、淡了。

    但是贪嗔痴慢疑薄了淡了,就可以证果吗?

    证果不是功夫,不是修养,是般若见地。

    贪嗔痴慢疑等等是属于小乘的思惑。

    你纵然贪嗔痴(慢疑还不算)薄了,还不见得证果。

    我们看古人或今天,很多出家人的修养都到了这个境界,没有贪嗔痴了。

    即使现在课堂上的诸位,贪嗔痴也很少了,但你只在这一个钟头里没有。

    不要认为我这一句话是玩笑,你即使能在一分钟里保持没有,已经了不起了,这就是功德。

    但是这不能算证果,你的见地不到,见惑没有去。

    见惑是什么?

    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这些观念是最难去的。

    虽然你心中没有动贪嗔痴之念,但见惑这些观念去不掉,就是止观的观不到,就不能证果。

    所以须陀洹能证果,不论他修白骨观、不净观、念佛,他的贪嗔痴已经伏下去了(还没有断),破了身见。

    所以劝诸位赶快修白骨观,身见真空了,可以证须陀洹果,这是正面。

    《维摩诘经》用了反面,把正面消息告诉我们了,他说“如须陀洹身见”。

    证到须陀洹应该是绝对没有身见的,对不对?

    所以他是反面告诉你要去掉身见。

    “如阿那含入胎”,阿那含是三果罗汉不还果,本来是不会到这个欲界来入胎了。

    但是三果罗汉还有没有身呢?

    有的,在色界天,那不是胎生,在大乘来讲是化身,在小乘来讲是了脱分段生死,还在最轻微的变易生死,没有彻底了生死。

    不要认为不入胎就了了生死,这仅是对欲界而言。

    普通修持想不再到这个世界来的话,必须要证到三果、三禅天的境界。

    禅定功夫到了,贪嗔痴慢疑才能够伏下去,但是如果见地不透,还是不行的。

    见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常要你们留意三界天人,八十八结使。

    配合教理与修持,才是二十一世纪振兴佛法的路线。

    《维摩诘经》还是用反面,衬托正面的道理:要到了阿那含果,才能不再来这个人间。

    “如阿罗汉三毒”,贪嗔痴叫三毒,到四果罗汉的境界,贪嗔痴就根本降伏了。

    可是真不起了吗?

    没有。

    本经下面天女散花一段,把阿罗汉没有大解脱的一面露出来了,余习未断,习气没有断。

    贪嗔痴三毒还是暂时伏下去而已。要把余习完全断了,除非回心走入大乘菩萨道,入世来修才行,在出世法中是断不了的。

    十几年前快二十年了,有一位年轻的法师在此地的一个山洞中打坐,没有人供养,经人介绍给我,我就供养他。

    他每个月要下山来我这里,拿些米和日用品带回去。

    过了近一年,我就告诉他,你这样修是不会成功的,也悟不了道。

    因为你是修行人,我供养你有功德,但是你缺德了。

    他说:“老师,我不会辜负你的期望,我在山顶上已经是无欲境界。”

    我说:“你算了吧!不要吹了!我带你去声色场所,你还能保持在山顶上的境界才差不多。你在山上可以,一入世统统垮了。”

    他问我是怎么看出来的,我说你来到我家中,书架上都是佛经,你看也不看,只坐在客厅看茶几下面的画报,就凭这一点我就看穿你了。

    他当场忏悔,后来还俗结婚生子了。

    所以说,三毒纵然到阿罗汉境界被伏了下去,不回心向大乘,不在世俗的大火洪炉里锻炼,是过不了关的!

    哪有这么容易!所以要学地藏王菩萨的精神,就是硬要在那里面锻炼。

    禅宗祖师的偈你们要记得:

    剑树刀山为宝座

    龙潭虎穴作禅床

    道人活计原如此

    劫火烧来也不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