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战役已经告一段落。

    在这场金陵危急过后,做为胜利方的朱元璋得到了几大的好处。

    首先是心理上的,在龙江战役后朱元璋对陈友谅进行了重新定位,以前对于陈友谅这头牲口在心底是极其忌惮甚至是惧怕的,不到万不得已是决然不愿意招惹的货色,在龙江战役之前他认为的陈友谅一只惹不起的狼崽子,是一个一点就着一碰炸如同*更似瘟神一般的超级货色,是一个以自己现在的实力断然干他不过更招惹不起的狠辣角色,但是在这场战役过后他对陈友谅有了新的认识。

    这个曾经在自己看来比天高比蛇毒打不过撵不走的人渣败类,原来并不是自己想象中的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他原来也是也弱点的,也是可以被自己所打败的,自已以前一直心存胆怯的想法在这一战后已经消失无踪。

    第二点则是实实在在的好处,在龙江战役过后,陈友谅的兵马损失惨重,虽然不至于让他元气大伤,但是却可以狠狠打击他的嚣张气焰,在心理上给了他猛烈一击。而做为胜利方的朱元璋则本着缴枪不杀的基本原则广收降将,将原本归顺于陈友谅麾下而大败在自己手下的大将如张志雄、梁铉、俞国兴、刘世衍等全部收于自己麾下,并且收获的很大一批精锐士兵。

    更让朱元璋欣喜的是,在龙江战役之后,曾经与陈友谅的摩擦中一直深处劣势却依旧不敢过多招惹的颓势从今日起不复存在,借助着陈友谅这个运输大队长的鼎力相助,陈友谅的兵马不仅获得了巨大补充,而且在水军方面得到了迅速提升。

    这一切的一切都要归结于陈友谅的功劳。

    如若没有陈友谅的鼎力协助,断然不会有今日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里我需要简单讲一下张志雄这个人的简历。

    姓名:张志雄;

    姓别:雄性;

    字:仁辅;

    住址:庐州梁县人;

    年龄:不详;

    父母:不详;

    身份:原赵普胜手下的大将。

    大家应该都还记得赵普胜,他就是天完国在没有破产之前最后一个手握大权的将军,也是最后一个被陈友谅活活锤杀的天完国大将。

    而在赵普胜倒台之后,曾经四分而立的天完国军队已经全部落在了陈友谅的手中,在这里面张志雄也是其中一个。我相信根据陈友谅的种种表现来看张志雄是有过要脱离陈友谅魔爪的想法,但是在当时那种阴云笼罩的环境下,想要叛逃只会有一个结果,那就是:死路一条。

    在当时那种弥漫着肃杀之气的气氛下,任何一个人的逃离都只会是一个下场。

    那就是重蹈自己老大的覆辙。

    在他们看来陈友谅这个笑眼朦胧的书生角色是个不折不扣的刽子手。

    一个连自己老大都敢杀的人,断然不会轻易饶恕一个叛变自己的叛徒。

    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张志雄选择了隐忍,选择暂时放弃自己想要叛逃的念头,等待一个合适的时候再择机而动。

    我个人认为在陈友谅的麾下,类似于张志雄一样的人物应该大有人在。

    同时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一个人在大事尚未成熟之前就过多的暴露自己性格上的弱点,绝非明智选择,这也是陈友谅和朱元璋两人最根本的差距所在。

    在朱元璋建立国家之后,他也进行了对功臣的大肆杀戮和对敌对势力的强行清洗,并且屠戮的手段和做法一点丝毫不逊色于陈友谅,但是那是在他拥有了绝对权利,并且敌对势力对他个人的政权形成不了任何威胁的情况下进行的。

    朱元璋在建国之前的创业阶段并没有表现出丝毫这种弑杀的癖好,这也是为什么他能够拉拢很大一批人为他卖命的根本所在。

    而陈友谅的做法却恰好相反。

    从表面上看陈友谅的大汉政权虽然相对稳定,但是接连弑杀顶头上司的做法从根本上拉拢不了人心,更不可能成就大事。

    在这种个人强权主义盛行的统治下,在一切尚是未知天下尚未形成定数的情况下,应该做的是博览群臣广开言路,而绝非闭门造车阻断谏言,但是在陈友谅手下的众臣则是敢怒不敢言,因为他们谁也不敢保证面对这样一个暴君这样一个连自己主子都敢杀的货色哪一句话会冲撞到他,一旦招惹到这个煞星那自己只会是一个下场。

    一个身败名裂的悲惨下场。

    在这种阴霾笼罩的情形下,人心浮躁的政权表面上再稳定的政权也只是表象,从根本上他的政权就是残破的,是不完整的。

    这也是我个人对陈友谅之所以会战败的根本原因所在。

    而在龙江战役中,在这个千载难逢的时刻,张志雄等早就无心恋战更无心奉主的众人选择了叛逃。

    从人性方面来讲,张志雄等人的做法并不能说是绝对的叛徒,如若一定要把这种过错累加到某一个人身上的话,那就只能让陈友谅来背这个黑锅。

    这种情况可以说完全是陈友谅自己种下的祸根。

    也可以这么说,龙江战役的惨败张士诚并不是败给了朱元璋,确切的说是败给了陈友谅他自己。

    在这一场打仗中,朱元璋一方的兵马则基本没有损耗,并且在船只这个自己一直心存不满的短板上得到了实质性的改善,斩获陈友谅的战船如混江龙、塞断江、撞倒山、江海鳌等巨舰数百艘,这是朱元璋万万没有想到的。

    第三点则可以说是陈友谅送给朱元璋的一个意外奖,一个让朱元璋万万没有想到却也让陈友谅痛心疾首的豪礼。

    在朱元璋在龙江打败陈友谅之后,因为陈友谅个人极具完美的的霸权主义和弑主情节,原本臣服在陈友谅麾下大将见陈友谅兵败潜逃,纷纷要求脱离陈友谅的霸权控制,主动投降朱元璋。

    而做为胜利一方的朱元璋也没有打算就此饶过陈友谅。

    隔江眺望着犹如鼠窜一般逃命般的陈友谅,朱元璋站在船头目光如炬。

    从今往后你陈友谅再不是我朱元璋的对手,自此以后,我朱元璋再也不会惧怕你陈友谅半分。

    陈友谅,今日放你归山,往后必养虎为患。

    我相信做为一个军人,一个出色的军事家的朱元璋必然深信: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

    所以在迅速打扫完战场之后,朱元璋下达了对陈友谅的全面追击的命令。

    而在追击命令下达之后,一个人首先站了出来给朱元璋推荐了一个策略:在追击陈友谅的同时集重兵攻打防守空虚的安庆。

    推荐理由:陈友谅此次带兵攻打龙江所率领的兵马全部来自于安庆,今天投降的士兵也都是安庆的士兵,现在陈友谅已经兵败逃走,安庆必然没有人防守。【《明实录》:友谅之东下,尽并安庆兵以从。今之降卒皆安庆之兵,友谅既败走,安庆无守御者。】

    推荐要求:做为推荐之人唯独要求就是必须本人参与此次追击陈友谅,以报弑主杀友之仇。

    推荐人物:张志雄。

    面对着这个可以说白送给自己的情报,面对着刚刚投降于自己却又双手渗血两眼冒火的大汉,做为主帅的朱元璋似乎没有选择的余地。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为了最大程度的削弱陈友谅的实力,朱元璋同意了张志雄的请求,一方面指挥其他人进攻防守薄弱的安庆,另一方面并且要求徐达和冯胜对张志雄进行武力配合。

    面对着手中数万的兵马,面对着早已看不顺眼却又无可奈何的爆匪,内心已经彻底疯狂的张志雄教会了我们做为一个疯子一个呆子一个完全失去理智的近乎暴戾之人的人格素养。

    心若已死,奈何以死者惧之。

    面对着陈友谅这个连续弑主冒天下之大不为的暴徒,面对着把自己压榨甚至可以说是奴役了数年的旧主,已经满腔怒火的张志雄在徐达和冯胜的配合下对这已经战败逃跑的陈友谅发动了近乎玩命的追击。

    陈友谅首先逃跑到慈湖,面对着在此拦截的陈友谅的大船兵马,张志雄点燃了手中的火把,在熊熊烈焰中一把火烧掉了对方所有船只。

    纵火过后的张志雄强势突破了对方已经破败不堪的封锁线,再次率众追击到了陈友谅的老巢采石。

    面对着死死咬着自己不放已经痴狂近乎癫狂的朱家兵马,面对着曾经做为自己手下此刻却完全失去理智冲在最前端闯在最前面的张志雄,面对着这个已经杀红了眼完全不讲旧情面的张家小子,张士诚心里冒火嘴里骂娘。

    张志雄,我顶你个肺呀。

    你个无奶就是爹有奶便是娘的的混账王八蛋。

    大爷我一没欠你钱二没杀你人,你今天吃错什么药了死追着爷不放。

    我招你惹你了?你咬我这么紧。

    那个秃驴你不过也就今天才认识的,他喂你吃什么耗子药了,让你这么玩命的替他卖命。

    在愤怒之余,怒从心中起恶相胆边生的陈友谅下令自己的大将张定边率领大汉军队,对着张志雄这支已经背叛了自己的军队发动了同样猛烈的反击。

    也就是在这种近乎焦灼的战况下,一心只为报仇单纯只为求死的张志雄终于走完了他短暂而近乎璀璨的一生。

    在进攻讨伐中,张志雄正面对抗自己的旧主面对着曾经一起埋锅做饭的兄弟,直至战死沙场。

    在张志雄战死之后,做为朱元璋手下大将的徐达和冯胜并未休战。

    而是率领着朱家军分五路痛打张士诚,先后夺取信州、池州、太平,一直追击到安庆,并一举拿下安庆。

    在朱元璋攻下安庆之后,面对着气势如虹的朱元璋,原本被迫屈服在陈友谅强权之下的部分人马看阵势不对,完全属于墙头草两边倒的众人决定反水,叛逃出陈友谅的阵营,依靠朱元璋这头起码还没炸毛的秃驴这顶保护伞来做依靠。

    这其中就包括出生在湖北沔阳与陈友谅为老乡而时任江西行省丞相的胡美。

    与他一同投降的还有一座虽然不大,却地理位置极为重要的城市:洪都城(今江西省南昌市)。

    而在洪都城的后方,就是陈友谅真正的大本营,大汉王朝最新迁都并且定都的城市: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

    洪都的意外投降是朱元璋始料未及的,他实在没有想到自己龙湾的设伏竟然还会有一个意外收获,就等如同天上掉馅饼喜获大奖一般的机会他自然不会放过。

    为了表尽心意,更是为了坚决驻守洪都城的闸口,朱元璋大力表赏胡美的同时战略解除了胡美的兵权,并且派遣自己的亲外甥朱文正升任洪都城最高司令长官,为了以防不测,朱元璋还派遣大将军邓愈、大将军赵德胜一同前往,协助朱元璋处理全城兵务。

    朱文正,大家记住这个人的名字吧,因为在随后的大战中表现出的不凡的军事能力实在让人尤佳敬佩。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