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去跟一位导演吃饭,先讲点儿历史。說閱讀盡在

    有细心的读者看罢本书来帖询问:投靠上校李秀成的那位洋火轮管带丁汝盛,怎么跟中日甲午战争里的北洋水师总指挥丁汝昌,姓名只差一个字啊?他们二人之间有关系吗?

    当然有关系,诸位且听老回慢慢道来。

    按照当时真实的历史,1851年洋火轮能在伦敦河口试航已经算轰动事件了,当然不可能出现在万里之遥的大清国海疆上;而即使有一个炮舰舰长,当时的官职也不可能称为“管带”,这个名词是北洋大臣兼内阁大学士李鸿章大搞部队“现代化”建设,创建北洋水师后才有的。据史料所载,李鸿章开始从大英帝国阿姆斯特朗兵工厂引进中看不中用的“蚊炮船”,是在太平天国覆灭1o年之后,亦即公元1875年……但小说不是史书,我提前写了洋火轮并叫舰长为“丁管带”,纯属为了叙述故事。

    但为什么偏偏跟后来的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名字相仿,自然有作者的用意和伏笔在其中。简单点说,丁汝盛是丁汝昌的堂兄!当哥哥的既然归顺了李秀成,后来当然就把弟弟丁汝昌也拉进李家军入伙,成为太平军序列的一名光荣战士……

    肯定看到这里又该有读者开骂了:老回你这家伙,又开始胡说八道了吧?甲午战争中力战不屈、几次拒绝日本海军舰队司令官伊东佑亨劝降,最后兵败吞鸦片殉国的名臣丁汝昌,怎么会参加太平军呢?简直是一派胡言嘛!

    不了解史实了吧?历史上真实的丁汝昌原本就是李秀成部下的一名太平军成员,不过由于投降李鸿章的淮军较早,为人稳健持重,又是李鸿章的同乡,所以升迁得很快,到1864年天京沦陷前夕,丁已升任骑兵总兵官。

    话说李鸿章提拔丁汝昌这位不知海战军舰为何物的手下,具体担当北洋水师的重任,其实是颇有些犹豫的。因为当时还有一名精通洋务的许铃身更合适,可姓许的对李鸿章耍大牌,还公然领着**招摇过市,结果被忠心耿耿的丁汝昌pk掉了。丁本人不谙海军事物,可他属下各舰管带中大多是出身于左宗棠、沈葆桢创办的“马尾船政学堂”毕业生,像邓世昌、刘步蝉、方伯谦等人都很有才华,后又被送到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深造,非常了得……对了,这些人还有一位著名同窗师弟,那就是设计修筑我国第一条铁路的詹天佑。

    扯远了,打住!甲午战争里丁汝昌的命运大家想必清楚了:宁死不降,直到援军无望、突围无果这才吞毒自杀。临死前他命令把自己的提督大印砍去一角以示作废,谁知死后废印还是被软骨头的牛道员利用,盖在了对日投降书上……就为这件事,丁汝昌的棺材被朝廷加了三道铜箍表示待罪,并且不准入土安葬,直至光绪慈禧二人死后才得以“平反”。

    丁汝昌殉国时年59岁,算起来“上校”李秀成窝在紫荆山区闹革命那年,丁刚满15岁,跟刘永福、张之洞、陈玉成的年龄相仿。而那年提拔他的大恩人李鸿章,参加“高考”高中进士已经三年多啦。

    详细故事我会在书中叙述,抓紧收藏本书,探究历史秘辛。

    本书已有9o万字免费章节,请大家念在老回的辛苦继续支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