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上青天上

    方从哲回到内阁,却没有立即处理公务,而是找来自己的亲信家人,仔细吩咐了两句。

    作为内阁辅,方从哲已经是三朝元老了。虽在政事上建树不多,可政治阅历却十分深厚。在他入宫觐见,却现魏忠贤御前独奏的时候,他就觉得,这里面有问题。

    虽然,魏忠贤是东厂厂督,皇帝的亲信爪牙。可在皇宫里,魏忠贤只是个奴才,能和他平起平坐的,不在少数。而司礼监秉笔兼乾清宫总管太监曹化淳,便是其中之一。

    但方从哲清楚地记得,自己进御书房前,是曹化淳帮着通传的。而通传时,曹化淳却站在门外,没有进去。很明显,皇上是在和魏忠贤密谈。可什么样的事情,又必须要避过曹化淳这个亲随太监呢?

    方从哲心中不解,只好让家人留意。而自己,更是约束家小,步步谨慎。

    如此过了一个多月,家人却没有现什么动静。而朝中,也没有人因厂卫而丢官罢职,方从哲这才稍微静下心来。随后,南方各省请求在本省设立评议会,方从哲的注意力便转移了过去。

    南方各省请求在本省设立评议会的奏章,是三月中旬送到京师的。随之而来的,还有南京各部的联名上书。

    这些奏章虽出自不同人的手,却众口一词的提出,要在本省设立评议会,帮助朝廷教化百姓。至于设立粮行,以及粮食配给制,奏章上连提都没有提。

    文渊阁内,朱由校将手中的奏章仔细折好,又整整齐齐的放在一旁。这才抬起头,问方从哲。

    “方先生,从四川向陕西运粮的事情,办的怎么样了?”

    “启奏陛下,”方从哲急忙上前,“臣已经行文四川地方,令其全力供应陕西,不得使陕西因灾荒生民变……”

    “四川推行粮食配给制的奏章,批了吗?”朱由校打断了方从哲的讲述。

    “已经批了。”方从哲应道。

    ‘哎呀,糟了。’方从哲话一出口,心中便大叫不好。四川一旦推行粮食配给制,粮食分的权力便从朝廷转向了地方。为了保证四川本省用粮,四川士绅怎肯民间粮食外流。难道,要动用四川官仓不成?

    方从哲脸上阴晴不定,顿时便愣在那里。

    “方先生,”朱由校不易察觉的皱了皱眉头,“你可有话要说?”

    “臣,”方从哲猛的惊醒,稍微迟疑了一下,却立即大声奏道,“臣请陛下,召陕西、四川评议会议员入京觐见。”

    “哦?”朱由校有点奇怪,“说说理由。”

    “启奏陛下,”方从哲的思路从未像此时这样清晰过,“陕西和四川两省之争,根子不在两地官员,而在两省百姓。自有了评议会,有了陕西粮行,陕西就不得不自行组织民众,从邻省购粮。而出于同样担心,四川士绅就要阻止粮食外流,稳定民心。如今朝廷又准了四川推行粮食配给制,这就给了四川禁止粮食出川的借口……”

    方从哲越说,越觉得自己的结论正确。可说着说着,他突然现,这些好像早在皇上的意料之中。要不,皇上怎么会反复提醒自己,‘蜀道难’呢?!

    见方从哲已经反应过来,朱由校的脸上也挂上了一丝笑意,他刚想开口嘉奖,将方从哲的提议答应下来。旁边却闪出了一个人影,高声呼道,“陛下,臣孙如游有本上奏。”

    朱由校的笑容顿时便凝住了,他隐约觉得,事情有些麻烦,但还是点头应道,“孙爱卿,请讲。”

    “启奏陛下,”孙如游大声奏道,“评议会挟制民意,威胁君父,实乃猖狂至极。臣请陛下。取缔评议会,还大明一个朗朗乾坤。”

    文渊阁内,顿时便静了下来。

    说实话,作为朝廷大员、儒家门徒,在场的大臣都对评议会的出现有些反感。毕竟,这违背了他们一直秉承的真理,那就是儒家的三纲五常。而且,随着事态的展,原本只是监管地方粮行的评议会,也渐渐地有了影响地方、乃至朝廷的实力,这怎不让他们心惊胆颤。

    但是,这评议会,却又给了有心人一个念头,这才有了南方各省上疏,请求建立评议会的现象。

    至于那些内侍太监,更是对这个评议会深恶痛绝。说到底,这个评议会,还是由文人、清流控制的,和太监们所依附的皇权,有着明显的对立……

    一时间,大家的目光都转向皇上,等待着朱由校的判决。

    朱由校一直在打量着大殿内众人的表情,想从他们脸上找出他们真实的想法,可朱由校失望了。大臣们的道行,都比朱由校深。这使得朱由校,又把注意力转移到孙如游身上。

    “孙爱卿所说,确是忠心之言。可是,”朱由校语气平淡,尽量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一旦取消了评议会,又如何保证粮食配给制的妥善实施?”

    “请陛下选派清正官员,分赴各地监管。”孙如游不加思索的答道。

    “如何才能挑选出清正官员?又如何能保证这些清正官员不弄虚作假?”朱由校步步紧逼。

    “此乃吏部尚书和都察院职责。”孙如游应对有序。

    “那么,吏部尚书和左都御史,你们是怎么看的呢?”朱由校笑了,笑的有些耐人寻味。

    吏部尚书周嘉谟、左都御史张问达,两人对视了一眼,一起出列奏道,“臣尽力而为。”

    “尽力而为?”朱由校重复了一遍,又身子前倾,沉声问道:“那就是不能保证了?”

    “正是,”周嘉谟苦笑道,“人心莫测,臣也不能保证,这清正官员,如何不虚有其表。”

    “这倒是一个大实话。”朱由校点点头,不再理会周嘉谟和张问达两人。

    其实,在场的人都清楚,如今的大明官场,早已贪渎成风。士林风气,也不再以清廉勤能为荣。但口头上,却都喊着要清廉、要报效朝廷。而实际上,却都是严以待人、宽以待己,表面一套、背后一套。

    反倒是朱由校另起灶炉的评议会,因都是本乡本土、知根知底的,还都有些约束,做事尚对的起良心。

    朱由校沉吟了片刻,又问其他人,“你们觉得,孙爱卿的提议如何啊?”

    “启奏陛下,”解经邦考虑再三,还是站了出来,“陕西已经连续多年受灾了。虽说每年的灾情都不大,可对朝廷、对陕西地方来说,都是烦不胜烦。而陕西官仓,也因连续赈灾而面临枯竭。

    如今,陛下降恩于陕西,以粮食配给制来救助陕西庶民,陕西百姓无不感恩戴德。然商人重利,如不严加监管,必定会上下其手,苛待百姓。而朝廷力量却有所不足,不能面面俱到,这才有了地方评议会。

    臣以为,地方评议会与粮食配给制、地方粮行是密不可分,缺一不可的。还请陛下明察。”

    “谢大人,”孙如游有些忍不住了,“这评议会,挟制地方,威胁朝廷,阻止粮食流通。有这样的一个障碍,你又如何能调配粮食,赈济百姓?难道,没有这评议会,我大明就不能赈济百姓了吗?”

    “孙大人此言差矣,”解经邦摇了摇头,“此前赈灾,都是动用的官仓。而如今,官仓已经面临枯竭。”说罢,解经邦便退回队列,不再言语。

    孙如游怔了怔,他自然知道解经邦所言不虚。这粮食配给制,单凭朝廷也能推行,可关键是朝廷没粮食。而加上地方粮行后,这筹备粮食便成了民间之事,官府只是督导而已。而评议会,却在里面起到了挟制粮行,使其尽心尽力的作用。

    “陛下,”孙如游知道事情已成定局,却还想做最后努力,“这评议会,危害太大,还请陛下明察。”

    朱由校微微颔,又问众人,“大家之意呢?”

    几个大臣互相看了看,却不约而同的上前奏道:“陛下,地方粮行,乃是官民两便之举,还请陛下明察。”

    方从哲更是和稀泥道:“陛下,这粮食配给制本是应急之策。等灾情缓解,百姓家家都有余粮,这粮食配给制自然就成了一纸空文。到那时,陛下可以取消地方粮行,这评议会,自然也就不复存在了。

    至于各省之间,为了粮食而生的纠葛。只要朝廷应对得当,进行调解,自然不成大碍。”

    “臣等附议。”方从哲话音刚落,大臣们便齐声附和。独独留下了孙如游,孤零零的站在那里。

    “言之有理。”朱由校点点头,“既如此,便由方先生为,众爱卿通力协作,调节各省矛盾。”

    “臣等遵旨。”方从哲等人连忙应允。

    “至于孙爱卿,”朱由校沉吟了一下,“忠心可嘉,特赏银百两,以示嘉奖。”

    “臣叩谢天恩。”孙如游虽有些失落,但得了皇上赏赐,也不觉得十分难过。只在心中说了句来日方长,便磕头谢恩了事。

    “陛下,”等孙如游起身回列,周嘉谟便出列奏道,“南方各省请求设立评议会之事,还请陛下圣断……”

    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