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便在赵班以为徐安之仇不足虑时,徐若用全部家蓄,购买利刀,断一缕,誓:必效庞娥亲,为我父兄复仇。

    庞娥亲者,酒泉人。其父为同县李寿所杀,庞娥亲三位弟弟皆欲为父复仇,不料未曾复仇,却全部因病而死。庞娥亲遂把复仇重任拦在己身,筹划十年,终于刃杀李寿。因为这次复仇,庞娥亲不但以忠孝名动凉州,还名入后人编纂的列女传。

    提起史书中《列女传》,此传本来是追溯那些才行高绝女性人物,如庞娥亲、如蔡琰、如马伦。可惜而后史书为官方撰修后,变《列女传》为《烈女传》,只言女之德操,不言才、义其他。此是史书展的一大倒退。

    后人读史常常遗憾,自《三国志》之后,史书不见精良者。却是朝廷编纂史书,总是刻意抹杀一些本该流传于世的人物传记。

    闲话不提。

    且说,徐若效仿庞娥亲,利刃日夜不离身。

    昨夜,见赵班防备稍有松弛,徐若便趁机伏杀赵班于路中。

    刺杀赵班后,徐若便携带赵班级,自请死罪。刃杀仇敌,而后自投官狱,这种观念,在汉世也是一种风俗,当然更多的人,是复仇后选择逃匿。

    因顾虑当地都亭长,为赵班族人,徐若便直奔县府来自。赵昱在莒县声望卓著,徐若也得以知道,赵昱虽然姓赵,却与赵班好不瓜葛。

    说起来,这莒县县令赵昱,也是汉末知名人物之一。赵昱以重孝知名州郡,又素学公羊春秋。而公羊春秋,最为出名的,就是它倡导大复仇思想。

    听完徐若诉说,赵昱对徐若这种为父复仇行为,非但没有斥责徐若暴力行事,反而十分敬佩。

    赵昱挥手散去游徼、吏兵,向徐若说道:“为父复仇,春秋大义。虽有国法,杀人者死,然吾不忍残杀忠孝。你自匿姓名,迁徙他郡吧!”徐若虽然自,赵昱却不愿收押徐若。

    但是,徐若并不接受赵昱好意:“国法重于大义,不愿贪生,使县尊妄废国家法典。”

    赵昱长叹一声道:“你既然效仿庞娥亲、缑{gou}玉之烈女,为父复仇,我为何不能效仿尹嘉、申屠蟠{pan}名士,庇护孝善?”

    庞娥亲为父复仇后,自,尹嘉宁愿舍弃官职,也不收押庞娥亲。缑玉为父复仇,定为死罪,申屠蟠冒死为缑玉辩护,最终使缑玉得活。这些都是女性参与大复仇的,典型事例。

    徐若摇摇头,道:“父亡母死,兄弟被戮,只留吾一人在世。生有何念?不如死去。”徐若不过十四五岁,突然遭遇家破人亡后,支持她继续活下去的念头,就是为家人复仇。如今大仇得报,心灵空虚的徐若,却找不到继续活下去的支柱。

    听徐若如此言,阅历丰富的赵昱,立即明白徐若处境,于是巧妙的鼓励徐若:“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如今你父兄皆死,这徐家后嗣,便该由你延续。若是你自暴自弃,纵使为父复仇,岂能让他在地下欣慰?”赵昱这是利用汉世忠孝这种心态,来劝慰徐若继续活下去。

    赵昱一边劝说徐若,一边回忆起自己的故事。

    自举孝廉,担任莒长后,赵昱努力勤政,教化一方。而后黄巾事起,徐州琅邪等郡,不等州县有黄巾相聚成军,便提前兵提前剿杀太平道。因为官兵提前举兵,太平道以及与太平道相好之家,一时尽官兵屠戮。所以当河南黄巾肆虐时,徐州能够风平浪静。

    而后,因为护得徐州全境安稳,徐州刺史巴祗向朝廷表功时,以赵昱为徐州第一功。而赵昱却认为,他作为县令,不能教化百姓积累功绩,反而靠屠杀成名,这是官员的一种耻辱。

    若不是黄巾之乱后,各地需要恢复生产,赵昱不便抽身离去,他当时就要辞官,拒绝徐州刺史巴祗为他请来的封赏。如今莒县事务,大略恢复常态,赵昱辞官之心,又开始活跃。

    “不若趁机辞官吧!”赵昱突然萌这个念头。

    如此想罢,赵昱摸出官印,投掷在地,回身扶起徐若:“死易生难,勿轻性命。我如今效仿尹嘉辞官,你为何不能学庞娥亲,存世教子?走,我们一起逃匿天下。国法不容我等,自有容我等之处。”

    徐若懵懂的被赵昱牵起,下意识的又提起血肉模糊的头颅。

    黄巾之乱,赵昱也是血雨腥风中冲杀出来的,自然看惯级。但是即便如此,赵昱看到徐若这十四五岁少女,手里拎着头颅时,依然心里有些怵。

    “死者已死,将级丢在路上,让赵班家人来收尸吧!”赵昱又道。

    赵昱先是让徐若逃匿,后又劝徐若存活,在徐若漆黑的心中,绽放出一片光明。不知不觉间,徐若隐隐觉得,赵昱就像自己父亲那般,值得依靠。

    丢去赵班级,赵昱又领徐若洗涮,换去身上沾着零星血迹的布衣。

    虽说赵昱投掷出官印,声称辞官。县府里的吏兵、游徼部下,也不敢刁难赵昱,更不敢收押徐若。

    就这样,下定决心辞官的赵昱,趁着天色微亮,街上人迹稀少,带着徐若离开莒县。

    半晌,从懵懵懂懂状态恢复过神来的徐若才问道:“县令,为我辞官,值得么?”

    赵昱先是一愣,继而呵呵笑道:“诗曰‘修我戈矛,与子同仇’,仁人志士做事,只问本心是否上对起天,下对起地,何必言值得不值得?”

    “能因机救你活命,这莒县之任,我不亏此行!”

    之后,赵昱一边开导徐若心结,一边带着徐若向西潜行。

    自莒县过东莞,至泰山郡盖县。

    赵昱向徐若问道:“此处已是泰山郡,以后道路你便可随意自行。你可有亲朋投靠?”

    徐若想了想,道:“家有小姑,远嫁邯郸。我准备前去往依数年。”

    赵昱想了想,道:“也好。邯郸临近河内,形势安稳,是个好去处。”

    随后,徐若与赵昱分别,独自前往邯郸,投靠邯郸小姑家。

    数月后,徐若安然无恙的赶至邯郸,与小姑抱头痛哭一阵后,便小姑家安置下来。

    本来徐若与田奉家中次子有婚约,不料赵班诬陷田奉为太平道,导致田奉全家被诛杀殆尽,这婚姻自然就随风飘散。小姑念及堂兄早亡,又无后嗣,便思为徐若重新寻一个夫家。

    徐若刚经历过灭门破家之祸,又身披杀人之罪,不愿谈及婚姻,遂诈言欲为父守孝三年。而小姑也有顾虑,如今徐若有杀人之罪在身,不易寻个好夫家,便把做媒已是暂且搁置,等待朝廷大赦。

    为父复仇,虽然为时俗褒奖,但毕竟不合国法。

    徐若为减少麻烦,以及别人识出,自出盖县后,便以男装行走左右。小姑也对外宣称,是自家远门侄子前来投靠。只有小姑与他丈夫,才知道徐若真正身份。

    时间匆匆而过,转眼就是中平三年七月。

    这日,徐若正准备出门,买些食菜,为小姑一家做些美食,却见街上无数儒服、文士,打扮的青年,三五成群的向城外走去,并且言谈间时不时传来“讲学”之词。

    因徐安学儒,徐若闺中时,也曾学习《诗》《易》《公羊春秋》,虽然书中义理,尚不能通习,但是却也是十分熟络。徐若自幼常听父亲徐安唠叨起那些大儒讲学,数千人聚于台下的场面,心中一直幻想那是如何盛况。

    是以,徐若听到似乎是有人准备设坛经学,不禁起了好奇心思。

    徐若拦住一儒生,询问一下,才知是本地洪波亭侯侄子刘杲,在邯郸城外,设学坛,今日便是开讲之日。

    刘杲自关西归来,在邯郸城中一日声名无两。

    扫平湟水、击破金城,决战望垣之武功,《白马》{曹植之《白马篇》}《陇西行》{李白之《侠客行》}之文采,皆被广为传播。

    刘杲拒绝担任长水校尉行为,也伴随“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两句诗,为人击节赞叹。

    如今这邯郸城里,不曾听过刘杲名头的,还真没几个!

    听说刘杲在城外,开坛讲学,徐若心中大讶:“这位九门侯,不是要讲《兵学》吧?”

    因为好奇这位邯郸城中的传奇人物,到底欲讲何课,徐若也不禁随着人流,向城外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