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睡得正香,忽然一声一声召唤传来。康熙闭着眼睛,迷迷糊糊地往床头边伸手,想要把吵人的闹钟揿掉,结果被一只手给轻轻托住了。康熙一个激灵清醒过来,眼前正对上一个油光铮亮的光脑门儿。

    康熙皇帝心里憋着气,哑着声音问道:“何事?”

    青年太监笑着轻声说:“皇上,已经寅时了。”

    康熙明白他的意思,这是到了起床的时间,然而心中不免暗恨,看外面天色分明还是黑漆漆的,又不是退休老头搞晨练,这么早起来干嘛?从前每天早晨赶地铁去公司上班,也是朝九晚五的准点,哪里需要凌晨就爬起床?

    康熙实在没办法,一想到皇帝因为赖床,上朝迟到的结果,可能会被太皇太后、皇太后以及诸多大臣们规劝。倘若进行面对面深入沟通的对话,很有可能暴露出更多的自身问题,所以康熙只能乖乖地爬起来。更衣漱口洁面净身,开始从事职业皇帝,辛苦而操劳的一天。

    一、寅时正.品尝御膳。

    皇帝的早饭也就家常几样,清粥小菜,杂粮馒头,四式点心,一碗白色的奶。起来的时间实在太早了,康熙一点胃口也没有。他记得曾经看过一本小说,讲清朝的规矩是一天早晚两顿饭,如果早晨不吃饱,捱到下午又漫长又艰难。为了少生事端,康熙勉强吃下一碗粥,硬塞进去两个馒头。再瞄瞄那碗白色的东西,估摸着很可能是人奶,就没有喝。

    二、卯初.御门听政。

    康熙皇帝老老实实坐在正中间那把黄龙椅上,一脸严肃地看着下面排班站着一堆衣冠楚楚的官员。这些位先生全是大学士,学士,还有六部九卿的领导,可都是相当于国务院各部委的部长级人物。康熙根本分不清,谁谁谁究竟是哪一个。反正大家全都微微低着头,依规矩是不准随便抬头看皇帝的。所以康熙很放心,就按照他们站立的位置胡乱琢磨。

    这边这个绣仙鹤的中老年大叔可能是明珠,那边站的那个也许是李光地?还是熊赐履?康熙悄悄地打量他们朝服上那些到底是锦鸡?孔雀?还是云雁?搞不清楚再看顶戴,幸好上头镶着珊瑚顶、蓝宝石、青金石之类,从颜色上看还比较容易辨别。

    御门听政过程,简单概括下来就是五个字儿,奏、听、议、决、行。大臣们按部门向皇帝奏报要讨论的事情,皇帝得认真听着。君臣双方就事论事商议之后,由皇帝最终拍板做决定,然后由大臣们把事情执行起来。

    康熙刚刚进入角色,可不敢随便乱做决策,打定主意多听多看扮深沉,能少说话也尽量不说。幸好今日没有大事,就一个顺天府尹员缺的本奏。

    康熙皇帝揣度这至少是个中层干部的人事空缺,他根本不了解情况,想了一会儿便道:

    “吏部取两个人选,明日奏上来。”这事就算暂时蒙混过去了。

    三、辰时南书房听御讲。

    下了早朝,辰时还未到,康熙估摸着,接下来得去著名的南书房听御讲了。新版皇帝很头疼,让他每天听那些古代的经筵讲义有点犯愁,况且皇宫他也不熟,又不认得路。

    康熙皇帝索性对身旁的青年太监说:“你过来扶着朕。”

    康熙硬是半倚半靠在大太监身上,跟着他的脚步慢半拍行进。

    康熙一边磨磨蹭蹭一边心想,这太监身上熏得香是什么味儿?好像隐隐有点臊。他们这些人实在可怜,后天人为造成的残疾,不要说男人的终身性福,恐怕连个人生理卫生一辈子也弄不干净了。

    康熙怀着悲悯的同情心走向南书房,仿佛忽然想起来才问大太监:

    “今儿个是谁进讲?”

    大太监赶忙回答:“皇上,侍讲学士张英和高士奇都在。”

    皇帝心里有了一点谱儿,顺口说:

    “今日高士奇留下先讲,明日张英再讲。”大太监应下。

    待走进了南书房,两位学士先生早侯着了。康熙皇帝径自坐到龙椅上端架子,大太监就直接同张英说,请张学士明日再来。张英不晓得出了何事,心底忐忑不安,向皇帝陛下跪安后小心翼翼退出门去。康熙默不作声冷眼打量着,暗暗把这一留一走的二人相貌先分辨清楚。南书房行走的翰林学士,可是日日伴驾的腹心人物,万一认错了可就糟糕至极。

    …

    关于“张英”这个历史人物,康熙皇帝并不很陌生。

    前世康熙曾经去安徽桐城旅游,还参观过张英老家那一道著名的历史遗迹:只有百来米长、六尺宽的“六尺巷”。

    当时带队的地接导游,是位相当漂亮的安徽姑娘,一双丹凤眼,水灵灵地。姑娘口齿清晰,拿腔拿韵,念起张英写给家乡老管家的诗,那抑扬顿挫的声调,颇有文人风范: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康熙立刻对导游妹妹产生了好感,当然啦,毕竟只是旅游,也就仅仅保持在有好感的阶段。康熙却因此对导游后面的讲解,印象深刻。

    一个教私塾的倔秀才,同当朝一品宰相、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家打官司。张、叶两家的社会地位完全不对等。但是张英没有以强凌弱,而是采取了和邻睦里、以仁待人的姿态,让管家主动退让三尺墙,并且感动了邻居叶秀才,最后叶秀才也把自家的墙拆了后退三尺,形成了六尺巷。这一段拆墙礼让的事迹,足以说明张英的人品端方,克己公允。

    导游姑娘介绍说,安徽安庆很流行的一个说法:“父子宰相府”、“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也是指的张英家庭。所以肖涵晓得,张英后来是做到了康熙朝的宰相。他的儿子张廷玉,将来更是青出于蓝,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甚至连张英的孙子读书也相当厉害,老张这家人都是挺聪明的。

    [[[cp|:9oo|h:6oo|a:l|u:c.{o,1o}o.{o,1o}2o76.jpg]]]

    [bookid=1497831,bookna=《云三卷》]

    想被收藏包养-★-想有推荐的票票-★-怕见催更的票票

    俺是爱听夸奖-★-怕被大阿哥欺负-★-龟行蜗小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