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初年,就建有寺庙。现在飞石窟内的主庙,是始建于北魏,又经过唐、金、元代重修的古建筑。明、清时已经寺庙群居,规模很大,人们称之为“三寺四祠九亭阁,七宫八洞十二庙”。

    古人由此赞叹"危峰过雁来秋色,万里黄沙散夕阳。"边关要塞,古城峰烟。因其险峻的自然山势和地理位置的特点,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在春秋时,代国靠而存天下;战国时,燕、赵凭而立天下;两汉时,匈奴利用争天下;东晋时,慕容氏踞威天下;北魏时,拓拔氏依而分天下;宋仗守天下;金恃而鞭天下;元灭天下,清统天下,也凭借的是以为主体的长城沿线天险。许多帝王、名将都在此打过仗,这是的五岳中最可引以为自豪的。并且将古代关隘、城堡、烽火台等众多古代战场遗迹保存了下来。气势壮观,风景如画。整个山脉似自西南向东北奔腾而来。一座座海拔达2,000米以上的山如比肩而立,重重叠叠,气势异常博大雄浑。因此北宋画家郭熙说:“泰山如坐,华山如站,嵩山如卧,常山如行。”其风景特色可概括为四点:群峰奔突,气势磅礴,这是自然景观的宏观特征。唐代诗人贾岛诗云“岩峦叠万重,鬼恒浩难测”,点出了的地貌特征。登上,苍松翠柏、庙观楼阁、奇花异草、怪石幽.洞构成了著名的十八景。十八胜景,各有千秋,犹如十八幅美丽画卷,展现在游客面前磁峡烟雨、云阁虹桥、云路春晓、虎口悬松、果老仙迹、断崖啼鸟、夕阳晚照、龙泉甘苦、幽室飞窟、石洞流云、茅窟烟火、金鸡报晓、玉羊游云,紫峪云花、脂图文锦、仙府醉月、弈台弄琴、岳顶松风。再加上世界一绝的天下奇观悬空寺,整个景如诗如画,令游客如置身于世外桃源,流连驻足。历史上,许多著名学者对都有过动人的描绘,汉代历史学家班固有“望常山之峻峨,登北岳之高游”的描绘。唐代贾岛《北岳庙》)诗中有“天地有五岳,居其北,岩峦叠力重,诡怪浩难测”的赞叹。唐代大诗人李白则在留下墨迹“壮观”二字。

    因何得名

    《尚书·帝典》曰:“有舜“十有一月朔,巡狩至北岳”。北岳即指古北岳的。《尚书·禹贡·导山》记载秦始皇东巡时过“太行、,至于碣石,入于海”。秦始皇走太行、到碣石,时至今日,太行、的名称依然如此,说明北岳之山恒亘绵长。《禹贡》曰“太行”。景色

    《周礼·职方氏》记载:当时天下“九州各有镇山,,正北并州镇山”。《尔雅·积山》也有关于五岳的记载,且称“为北岳”。《汉书·地理志·常山郡》载:“北谷,《禹贡》恒水所出,东入滱(今唐河)”。这一记载准确说明了汉代北岳与相关河流的关系。秦汉时期设郡,就是因北岳在其辖区内而得名,而且由于皇帝文化中的“避讳”制度,把“”改作“常山”。郦道元在他的《水经注》中描写:“为北岳,在中山上曲阳县西北。由东北至西南走向,它西控雁门雄关,东跨冀北原野,南接五台山,北临大同盆地,连绵数百里。当年古人登临此山,可以俯视河北、山西两省,山势苍茫,气象万千”。又说:“古者天子巡狩,常以岁十一月至于北岳,侯伯皆有汤沐邑,以自斋洁。周昭王南征不还,巡狞礼废,邑郭仍从。秦罢井田,因以立县,城在山曲之阳,是曰曲阳”。据《志·序》记载:“考帝舜绍尧之后,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盖每州必封袁山之高大者,以为一州镇……”。《周礼》这样的称谓:“正北曰并州,其山镇曰”。《通典》载:“秦祀官所常奉名山十二,其二曰”,“秦始皇朝封天下十二名山,被推崇为天下第二山”。中华十二山的出处,在《汉书·地理志》解释是这样的:“尧时分天下为十二州,每州各有镇山”。所以,在这里为第二也就好理解了。《巍巍北岳大茂山》称:历史上所说的,泛指河北西部连绵不绝的太行山。现在,地理学把河北唐县、涞源、阜平直到山西浑源一带的山脉称为山脉。对于北岳的史料记载零零星星,隐藏在书海之中。即便如此,还是有人大海捞针,对此进行过整理研究,清代顾炎武先生的《北岳辩》尤为突出。《北岳辩》指出:考之《虞书》:十有一月朔巡狩至于北岳;《周礼》:并州其山镇曰恒;《尔雅》:为北岳,注并指为上曲阳。三代以上虽无其迹,而《史记》云:常山王有罪,迁,天子封其弟于真定,以续先王祀,而以常山为郡。然后五岳皆在天子之邦。《汉书》云:常山之祠于上曲阳。应劭《风俗通》云:庙在中山上曲阳县。《后汉书》:章帝元和三年春三月辰幸中山,遣使者祀北岳于上曲阳。《郡国志》:中山国上曲阳故属常山,在西北,则其来久矣。《水经注》乃谓此为下庙。汉末丧乱,山道不通,而祭之于此。则不知班氏已先言之,乃孝宣之诏太常,非汉末也。《魏书》:明元帝泰常四年秋八月辛未东巡,遣使祭恒岳;太武帝太延元年冬十一月丙子幸邺,十二月癸卯遣使者以太牢祀北岳;太平真君四年春正月庚午至中山,二月丙子车驾至于之阳,诏有司刊石勒铭;十一月冬十一月南征,经祀以太牢;文成帝和平元年春正月幸中山,过恒岳,礼其神而返;明年南巡,过石门,遣使者用玉璧牲牢礼恒岳。夫魏都平城在之北,而必南祭于曲阳。遵古先之命,祀而不变者犹之。《隋书》大业四年秋八月辛酉帝亲祀恒岳。《唐书》定州曲阳县元和十五年更恒岳曰镇岳,有岳祠。……自唐以上征于史者如彼,自唐以下得于碑者如此,于是知北岳之祭于上曲阳也,自古然矣。顾炎武先生《北岳辩》的面世,是他以治学的理念公诸于世的一篇论文。顾先生在归纳史实的基础上证明地名由来已久,地望清晰,自古使然。

    何时封为北岳

    追溯北岳的来历,早在远古尧时,命羲和氏的四个儿子分别掌管四岳,羲仲为东岳长官,羲叔为南岳长官,和仲为西岳长官,和叔为北岳长官,到舜帝时,舜帝用了一年的时间巡狩四岳,二月东到泰山,五月南到衡山,八月西到华山,十一月北到。据《尚书》载,舜帝冬十一月北巡,行至冀州曲阳,大雪封山,不得前行,便望山拜祭,当即从恒顶飞来一巨石落于帝前,舜帝将此石封为“安王石”,后世在曲阳建“飞石殿”,从此,也便留下了“飞石遗踪”。尽管这只是传说,但《舜典》、《禹贡》等书皆成书于秦汉之际,当时曾有“奉天下名山十二,其二便是”,可见早在二千年前,就有天下第二山之称。并且《尔雅》称:“为北岳”。也就是说远在秦汉时,就已经称之为北岳了。光绪年间的《曲阳县志》记载到:“金明昌四年(公元1193年)曲阳县北部境地归置了阜平县”。金元之后,曲阳县被分割,北部设置了一个阜平县后导致了与曲阳县分离。但祭祀神的北岳庙却一直在曲阳县不曾因此而变动。这一点从历代有关的记载上便可知晓一二:秦始皇统一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曲阳县位于郡中部。曲阳县境北至北谷,邻今灵丘、涞源县;东北至寇水(今唐河),邻今唐县;西北发源于的恒水(通天河)至今阜平县境内鹞子河流于,含今阜平县城以东地带。《前汉书·郊祀志》云: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诏令祭五岳、四海,祀“北岳常山于上曲阳”。常山,即,因避汉文帝刘恒(前179)之讳而改称。上曲阳,即曲阳旧称。《后汉书·郡国志》云:“上曲阳,故属常山,在西北”。《汉书·地理志·常山郡》载:上曲阳县(今曲阳县,其范围包括北面的阜平县)“北谷,禹贡恒水所出,东入滱(今唐河)”。《晋书·地理志》和清光绪三十年《曲阳县志》皆云:“上曲阳在县西北有坂号飞狐也”。《魏书·地形志》云:“曲阳,有、嘉山、黑山、尧山、黄山”。《隋书·地理志》记载:“恒阳(旧曰上曲阳),后齐去‘上’字,开皇六年改为石邑,七年改曰恒阳,有,有恒阳溪”。g!~![(無彈窗閱讀]

    ...

    <a href="" target="_blan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