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图哈切夫斯基发觉大势不妙,急调精锐部队冒着奥军战机轰炸扫射向布罗伐利增援。 更新最快的确,由于需要对抗英美优势空军,奥军航空队绝大多数都是战斗机,对地面大军威胁不大,此时第1、第2集团军的快速部队虽然会师,但堵塞在布罗伐利这一苏军主要退路上的部队不足2个军级规模,以图哈切夫斯基所领几十万苏军精锐是可以破开的;但时间不在苏军这一边,奥第1和第2集团军的主力都在赶向布罗伐利。为此双方都心急如焚,不知道这一次碰撞会是如何结果?

    然让我感到庆幸的是托洛茨基及时赶来帮忙了,带着从莫斯科、西北方面军和南方方面军收罗来的几十万大军,赶来负责对奥作战。虽然托洛茨基可以说是苏联红军的创建者和组织者,但其军事部署和指挥才能并不比加米涅夫强多少,其第一道命令就是坚守基辅、等待援军。知道有大量援军即将赶到,无论是服从上级命令还是不敢丢掉乌克兰这个苏联粮仓都限制了图哈切夫斯基发挥能力,其迅速将大军撤回第聂伯河东岸,全军立即开始修筑更坚实的防御阵地。

    闻讯后我也松了口气,虽然集奥军主力围歼图哈切夫斯基是可以的,但肯定会打伤奥军,伤亡20万以上的话后面的仗就难打了;既然图哈切夫斯基主动钻进‘乌龟壳’,我自然‘乐于助人’,很快就用修复或改建的铁路运来大批地雷,将以基辅为核心、横跨第聂伯河两岸的约40万苏军用雷场包围起来、并逐渐增添、加厚。

    短暂整理编组过后,我将可以机动作战的部队集中起来,虽然损失了1万多骑兵只补充了几千,但缴获大量俄国马和马车,使我的乘马/马车步兵增加不少。重新整队后、留下奥军4个集团军主力在基辅周围后,我率领剩下7个骑兵师、4个机动军及德保共3个骑兵军一起离开布罗伐利继续向莫斯科进发,于24日进占克罗雷威茨。

    此时托洛茨基正率领从莫斯科出发的20多万苏军在不到50公里外的格卢霍夫等待从西北和南方调来的增援部队,见我并未进攻基辅,反而率领小半部队就胆敢向他逼近,立即率军出城迎战,双方骑兵一遭遇,奥军骑兵就‘卑鄙’的用大量手提机枪给只有马车车载重机枪的苏军骑兵好好上了一次战术课;丢掉2000骑兵、羞愤之下的托洛茨基又压上了步兵,奥军骑兵师见状立即掉头就撤,苏军骑兵追赶上去又白白损失几百,幸好托洛茨基及时醒悟过来没有下令步兵追赶,总算躲过一劫。

    但随后撤退中的苏军就躲不过了,除骑兵和中高级军官外光凭两条腿怎么跑的过快速行动的奥军?,苏军只跑出几里,后面自行火炮发射的炮弹就不断追上来将后队打的七零八落;还未撤入格卢霍夫,几千发火箭炮弹突然呼啸而至,打的这支大部分是刚入伍新兵的苏军顿时溃不成军,丢弃大炮和辎重、狼狈不堪的逃回城里。

    格卢霍夫可非基辅那种储备有大量粮食和弹药、又构筑有大纵深坚固工事的大型城市堡垒,虽然弹药不缺,但只有一些野战工事、还等着南方援军运来粮食(当时莫斯科乃至苏联北方区域普遍缺乏粮食。史实)的托洛茨基这下弄的守也不是、撤也不行,就在他犹豫不决(这是托洛茨基的明显弱点,否则他也不会在列宁死后以巨大优势被斯大林打的一败涂地。史实)之时,我的快速部队迅速形成对格卢霍夫的合围,‘替’托洛茨基下了决定。

    下午,奥各机动军先后进入进攻位置,随即苏军则派出数量众多部队发动多次夜袭,后来干脆发起大规模夜间进攻;但在按30年代标准机枪和轻炮都武装到牙齿的奥军精锐部队面前,这种缺乏强火力支援的步兵进攻纯粹是自杀,在苏军闻所未闻的照明弹照耀下,一夜之间数万苏军倒在奥军阵地前,而创造的战果还没有苏军大炮整夜零零星星的炮击造成奥军1000多伤亡多。

    26日清晨起,奥军多管火箭炮开始发射,15分钟一波3400多发炮弹在不大的格卢霍夫市区爆炸,很快木制建筑就成片成片的成为燃烧的火炬;在大半个城市连同大部分大炮和大量物资一起被点燃之后,虽然大部分苏军还好好的躲在城外野战工事里,托洛茨基也知道这仗再也打不下去了,可时间还不到中午,夜间攻击都搞砸了,白天突围更是找死,只能下令部队先坚守到天黑再说。

    可惜我不敢大肆消耗有限的弹药储备,火箭炮轰击至中午就停了下来,谁知道下一次得到国内运来的补给会是什么时候?甚至坐等托洛茨基突围也等不起,毕竟我不是神仙,不知道他会愚蠢到将大部分粮食储存在市区的木制仓库里,并且已在第一波火箭弹爆炸后就烧毁了。见苏军躲在工事里听凭我炮击,我只能下令部队收拾行装、在傍晚时再次炮击后迅速离开格卢霍夫向莫斯科方面继续前进;结果导致托洛茨基后半夜发动的突围获得‘圆满成功’!

    27日下午,奥军进驻卡利诺夫卡,这是通向莫斯科的两条大路分开的地方,是走北路还是东北路?我思索不下,于是照例掷筛子决定,而后大军向东北继续进发,迅速甩开先后接近的苏军。

    在这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上,在苏军零星骑兵袭扰下,近30万联军除履带式单位外全部在马上或马车上行军,以苏军除骑兵外无法拦截的速度前进,沿途苏军在当地苏维埃政权协助下大规模实施坚壁清野,却因为奥军随军携带大量食物而徒劳无功,反而大大恶化了原本不佳的和农民的关系(苏联长期实施重工轻农政策,导致农村存在大量反对者。史实),于8月15日到达奥廖尔外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