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则是,黄复华当年上高中劳动技能课的时候,亲手种过平菇,并取得了成功,所以印象很深刻。

    黄复华在靠近水源、排水方便的地方,找了个不到二十平方米的小屋子作为菇房。

    这个屋子的屋顶、墙壁比较厚,门窗安排也挺合理,有利于保温、保湿、通风和透光。内墙和地面都用石灰粉刷,水泥抹光。并按照每一百立方米菇房用硫磺1斤的量,与木屑混合加热,密闭熏蒸24小时,进行了消毒。

    为了充分地利用菇房的空间,在菇房内设置了床架,进行栽培。床架南北排列,四周不靠壁,床架之间留了50厘米宽的走道。上下层床面相距50厘米,下层离地20厘米,上层不超过窗户,以免影响光照。床面宽不超过1米,便于管理。床面铺木板。

    这一次,平菇的菌种是从现代带过来的。黄复华也尝试着由石花菜经加热至溶化后,加以冷却凝固制成琼脂,用来自己培养一级,二级菌种。虽然,因为这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回,没有经验失败了。不过,相信多试几次,总归能取得成功。

    具体的播种和管理过程就不再描述了。最终平菇的种植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当平菇菌盖基本展开,颜色由深灰色变为淡灰色或灰白色,孢子即将弹射时,正是平菇的最佳收获期。采大朵留小朵,一般情况下,播种一次可采收3到4批菇。

    这个小菇房最后取得了500多斤的产量。十七世纪,冬天的蔬菜是很贵的。菠菜,荠菜这些都要卖到一斤二钱五分白银以上。500多斤的平菇卖到刘家港,崇明县城,松江府,足可带来一千两百多两的纯收入。

    除了平菇的种植,黄复华终于可以开始他的暴利工业了,也就是玻璃制造。

    前面卖出浆糊换回的许多材料,有一些就是用于制造玻璃的。这些日子以来,黄复华一直一个人慢慢地摸索并提高着玻璃制作工艺。

    事实证明,有着先进理论指导的实践活动,是很容易创造巨大成果的。不断改进的配方,各种消除应力的手段和良好的退火方法,加上模具的应用,不到两个月,黄复华就可以以很高的良品率制造出不输于这个时代西洋出产的玻璃制品,如玻璃杯,小镜子之类的东西。在平板玻璃的制造上,黄复华也可以高良品率地生产出如14寸笔记本大小的平板玻璃。

    不过,黄复华决定暂时只做四样玻璃制品,大小两种玻璃水杯,手掌大小的椭圆形镜子,半张a4纸大小的长方形镜子。两种镜子都根据这个时代的喜好,加上了有修饰纹路并上漆的木框。因为用现代的银镜反应来做的话又需要用到一些现代的原料,所以黄复华多数还是用汞在玻璃上贴附锡箔的锡汞齐法,这种传统的历史方式。

    现在,除了玻璃的配方仍由自己掌握外,其他的关于玻璃制造的事情黄复华就雇村子里的黄安来做。黄安今年三十多岁了,也是黄家寨村的名人,因为他反应比较迟钝,别人都说他有点傻,家里人也只希望他能传宗接代,平平安安地度过这一生,所以取名叫黄安。

    事实证明,这么个人,恰恰是黄复华的最佳选择。虽然黄安的接受速度比一般人要慢了几倍,但一旦掌握了以后,他有板有眼地按照相应步骤生产,产量和质量并不比黄复华自己干,来得差。更重要的是,黄复华还不用担心黄安会泄密。

    如今,这四样东西,每天大约可以定量生产出来小杯子二十个,大杯子十个,小镜子五十个,大镜子十个。因为良品率的不同,每天的数量会有些浮动。

    黄复华对黄安很满意,开出了每月一两五钱银子的工钱。这个消息又轰动了整个村子,都说黄安是傻人有傻福,有这么高的薪水娶个老婆是绝对不用愁了。

    至于这些玻璃制品的价格,与舶来品相比,还是很有优势的,黄复华拟定的批发价格是小杯子一个一两,大杯子一个二两,小镜子一个一两,大镜子一个五两。这样,扣除成本,一天净赚一百二十多两不成问题。

    玻璃制造不敢大规模进行,是因为黄复华认为自己的实力还不够强大。趁着这个冬天,一方面训练壮大军队,另一方面就是扩大军火,特别是弹药的生产。这样,等到明年春暖花开之后,即使有更大的势力要对自己动粗,黄复华已是兵精弹足,无所畏惧了。更何况,黄复华心中已经有了一个打算。

    现在,对于黑火药的重要原料——**,必须搞土法制硝了。

    **俗称火硝或土硝,它是黑火药的重要原料,也可以用作复合化肥。

    制取**可以用硝土和草木灰作原料。土壤里的有机物**后,经亚硝酸细菌和硝酸细菌的作用,生成了硝酸。硝酸根与土壤里的钾、钠、镁等离子结合,形成硝酸盐。硝土中的硝酸盐就是这样来的。硝土一般存在于厕所、猪、牛栏屋,庭院的老墙脚,崖边,岩洞以及不易被雨水冲洗的地面。好的硝土放在灼红的木炭上会爆出火花。

    从硝土中提取**,主要原理是利用草木灰中的钾离子取代硝土中的钠离子,从而生成**。另外,草木灰里的碳酸根离子和硫酸根离子跟硝土里的钙、镁离子结合,生成难溶性的盐而沉淀,从而去掉钙、镁等杂质。

    硝土自身也含**,最后利用各种盐溶解度的差异,控制温度和浓度,使**从混合液中结晶出来。

    最后一种在黄复华手里提前问世的重要工业原料,那就是天然橡胶,这是提取橡胶树、橡胶草等植物的胶乳,加工后制成的具有弹性、绝缘性、不透水和空气的材料。

    天然橡胶主要来源于三叶橡胶树,当这种橡胶树的表皮被割开时,就会流出乳白色的汁液,称为胶乳,胶乳经凝聚、洗涤、成型、干燥即得天然橡胶。

    最初的橡胶树生长于南美洲,但经过人工移植,现在东南亚也种有大量的橡胶树。2004年时,我国的天然橡胶种植总面积达到了69.62万公顷。但是,在崇祯三年,中国哪里有橡胶树呢?

    其实在上个世纪的40年代初期,我大片国土被日军占领,国际交通被截断。为了解救国家危难,“国防科学策进会”登报呼吁科学界解决国家刻不容缓的十大难题,其中之一是寻找和开发国产橡胶资源。橡胶是现代工业的重要原料,也是国防上不可缺少的战略物资。我国向来不生产橡胶,也没有发现橡胶植物。因此国防民用所需橡胶原料及其制品几乎完全依赖外国。

    广袤的华夏大地究竟有没有橡胶植物?

    1943年春的一天早晨,广西大学的彭光钦离开校园,在桂林近郊散步。偶然间,他发现一种爬在树上的藤本植物,近前细察,摘下一片叶子即有乳状浓浆流出,滴在手指上,粘糊糊的,很快凝固。

    他欣喜若狂,小心翼翼地连根拔起那棵植物,带回学校研究。他从《本草纲目》中查到那植物名称为薛荔,属桑科,俗名无花果。在世界橡胶植物中,尚无关于薛荔的记录。

    彭光钦经过胶浆保存、凝固、烘干、调硫等十项试验,证明了薛荔干枝叶流出的乳状浓浆就是胶浆,用这种乳浆制成的橡胶,与其他天然橡胶无异。

    无花果原产于欧洲地中海沿岸和中亚地区,唐朝时传入我国,在长江流域和华北沿海地带栽植较多。江苏就是国内的主要分布地区之一。

    其实,除了无花果,后来,彭光钦又在桂林南部的兴业县乡间发现另一种橡胶植物大叶鹿角果,其干、枝、叶、果均有胶浆。另外,一些大戟科的植物也能提供橡胶。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由于橡胶供应被切断,就曾尝试从这些植物取得橡胶,后来改为生产人造橡胶。大戟科,双子叶植物,广布于全球,中国有66属,约864种,各个地方都有。大戟科植物为草本、灌木或乔木,体内常有乳白色液汁。

    有了丰富的来源,加上黄复华知道硫化对橡胶改善性能的重要作用。1630年的冬天,崇明岛上诞生了近代意义上的重要工业原料——橡胶。

    另外,黄复华从现代带回了一批不锈钢过滤器,加以改装,配上炮车,就成了前面装弹,火门点火的小钢炮。过滤器外壳的筒身部分可以当作小钢炮的炮筒,封头中间的排气口,就成了炮身尾部的导火口。用这样现代钢管加工成的炮身,承受黑火药制成的开花弹,不会有炸膛的危险。

    这个冬天,得到了改装好的一批钢炮:89毫米外径钢炮五门,最远射程约有1200米;外径60毫米的钢炮十门,最远射程达800米;内径27毫米的轻型钢炮二十门,最大射程三百多米。

    黄复华还给炮兵们传授了很有用的目测距离法。观察者面向目标,伸出右手大拇指于两眼之间,闭上左眼,用右眼通过拇指的一侧对准目标,然后用左眼通过拇指同一侧观察,记住左眼视线对准的物体,估算出该物体与目标之间的距离,然后乘以10倍,便是目标距离。这种方法是根据两瞳孔的间隔约为自己臂长的十分之一,将测得实际物体的宽度乘以10,从而得出站立点到目标的距离。

    这种方法使得炮兵等军事人员缺乏必要的测距装备时,可以用这种简易的测距方法来确定目标的模糊距离。在十七世纪的军事行动中,这是相当实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