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日子的过往,灾民们还在日益的增加,外面的消息也随之增多。由于干旱和蝗灾,有很多地方都民不聊生。陕西境内尽有多处地举起义旗,有宜川的王左挂、安塞的高迎祥,洛川的张存孟、贺兰的王大梁等等。李家坡十八寨存在于秦岭的诸多堡寨的夹缝之中,要想生存下去已经很难了。如今外面又战火纷飞,灾难重重,不知道何时会沾染到十八寨。所以不仅是灾民,还是各位首领,都想扯虎皮拉大旗,自己壮大自己的威名,以免受到冲击。

    寨子里人口日益在增加着,原来的居住地显得格外狭小。寨主杜衡在秉忠的建议下,民居后撤,寨门重修;看这阵仗当山寨的屯居要以千万人计,所有居民全部撤到葫芦谷内,原来的居民区作为营房,前面的小寨门作为牙城,离葫芦谷口距离上远的地方,大约有十来丈远做一个城墙般的寨门,刚刚可以将葫芦路口隐藏在其中。其实,真正要想将十八寨做到易守难攻的还是要靠自给自足和兵力强盛。秉忠重新编排着各大首领的事务:首先由二金刚长毛道长和五金刚长腿将军率青壮年习武练兵,三金刚瘦和尚七金刚藏神负责打造山寨大门和兵器等,四金刚裹腿王率孩童在各道口左右两侧游哨,禁忌定点定时,必须游走不定,以防不测。六金刚花舌头和八金刚独眼除了在外游击拦截,闲暇之时配合瘦和尚、藏神的事务,以及六畜的生养放牧和良田的开垦。寨主杜衡总领所有事物并统计辎重配备和六畜的生养管理,另外自己和长毛道长则负责打造一只属于寨子特有的阵法和队伍。一时间,寨内寨外大家伙干起来显得热火朝天。秉忠巡视山寨时,发现军队的训练十分混乱,不知道是因为组成人员是灾民和游民这两大原因,还是两位首领不得其法。于是秉忠找来“二长将军”言道:我见近日士兵的训练十分散漫,没有固定的地方和队伍。你们二人如若也找不到方法,我可以教你们一个简单的。只是将家里的有色布绑在竹杆上做旗子,每二十四人一组站在一个旗杆后进行训练。这叫插旗风,再到训练有序的时候,我再叫大家另外一些功用。两人听到秉忠说到如此方法甚为简单,于是点头称赞。不日,便开启了有模有样的训练。

    回到议帐大厅,正碰见寨主杜衡率领着众喽啰统计寨内的辎重马匹和粮食。于是便随口问道:各位对我们这寨子的辎重都一定的了解吗?下面的管事一听是军师在问话,马上回答道:这两三年在内自由生养的马匹驴骡加起来不到五六十头,粮食原本可以够吃一年半载的,但是随着收留的人口增加,今年满打满算可以度过,若今年的收成能持续下去,我们每年只能保住当年的口粮,没有结余。原来开垦的土地和现在正在开垦的土地可以达到五六十亩地,若到明年全部种上粮食应该可以作到屯积。六畜的饲养,只有土鸡繁殖得快一点,别的猪狗牛羊只能是慢慢来……。哦!等小六子听完管事的汇报,眉头不由得皱了起来。心里想,若没有任何战事或骚扰,如此这般这平安的生养大概得两三年时间才能有所充足;如若被灾害或别处强势的堡寨前来骚扰,只怕是凶多吉少。随着自己的寨子日益变大,也会成为一块肥肉摆在大家面前。所以小六子心里在想,待到新兵的训练纯熟,必定要拉出去骚扰一下别的地方,以借此来壮大自己的声誉,切不可成为软包子被任人宰割。于是当下便找到寨主杜衡说出自己的建议,杜寨主点点头说道:敬轩先生未雨绸缪,确实是顶好的一件事情。什么地方和如何出击的时机,您和二金刚长毛道长商量决定,我们一定全力配合。正所谓家大业大,还求自保。若不能给大家一个安定的居处,大伙儿又会漂泊四方,为衣食所患,生不如死啊!

    在古代虽然以冷兵器为主,但是兵器种类相当多。古代的军队中分工很细,作战兵将分为步兵、骑兵、水兵、车兵等多种,兵器分为弓弩、刀枪、棍牌等,还讲究在作战前练站队,练布阵等,内容很是复杂。古代要求兵将全部上战场后,要紧密配合,适应战局,动作协调,积极投入作战,不得争第一,不得独自撤退,必须万人齐刃,全军上下动作保持一致,充分发挥作战能力等。为了让士兵们熟悉军旗和战鼓的指挥,很多时候训练兵将分辨战旗和鼓声。这可谓是古代士兵参军后的首要学习任务,各级将领都必须考核这项任务。古代把各种号令和军法军纪编成了册子,发给所有的士兵,认字的自己读,不认字的要听队伍里认字的念,务必要全部背熟。如果犯过受刑,能背出一条军纪就免打一板子。古代有个训练项目和现在一样,就是要训练队形,培养士兵绝对服从命令,做到军令如山,人人遵守。古代的各级将领和士兵用不同的军旗、服装和徽章作为区分标志。虽然队形的训练不难,但是是各项训练的基础项目,所以要求非常严格。训练的时候没听到命令就进退的士兵,要和违反训练条例的一样罪名处罚。而且古代要求无论是用刀枪还是爬城墙,都必须体力好,身手很灵活。所以古代士兵参军后要负重锻炼增强体力,每种古代兵器都必须平时刻苦训练。

    弓箭是古代兵器中首要兵器,宋朝的时候军人要求“两分习弓,六分习弩,剩下两分练习枪牌”。拳法在古代也在训练内容中,因为万一丢了兵器或是兵器损坏,必然要和敌人用拳法搏斗。可见,古代士兵的训练内容虽然和现在类似,却也有很多不同之处。从明朝开始,就有了正规军和募勇的区别。每个朝代的更迭,似乎对于这两股势力的交替有关。

    最后当然是阵法的训练,阵法是古代冷兵器时代的一种战斗队形的配置,具有重要的实战意义的。在古代战争短兵接战的条件下,为着要求战场上统一的指挥和协同动作而产生的。中国古代很讲求阵法,代代有传书。对“阵”的定义如下:所谓“阵”,就是军队在投入战斗时,根据地形条件、敌我实力等具体情况而布置得战斗队形,从基础的一兵、一伍、一列开始,一直到全军,都做到“立兵伍,定行列,正纵横”。换句话说,阵就是各种战斗队形的排列和组合。最早的阵应该是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狩猎活动之中。

    战国时期《孙膑兵法》集先人之大成,将春秋以前的古阵总结为十阵。这“十阵”分别是方阵、圆阵、疏阵、数阵、锥形阵、雁形阵、钩形阵、玄襄阵、水阵、火阵等。水阵和火阵讲的是水战和火战的战法,不是单纯的战斗队形,所以孙膑十阵实际上只有八种基本的战斗队形。方阵是冷兵器时代,军队战斗的最基本队形。大的方阵都由小的方阵组成,这就叫“阵中容阵”,孙膑认为方阵应该“薄中厚方”,就是说方阵中央的兵力少,四周的兵力多。中间兵力少,可以虚张声势。四周兵力多,可以更好的防御敌人进攻,方阵是一种攻防比较平衡的阵型。指挥等金鼓旗帜一般部署在方阵的后方。两翼薄弱,适合进攻。(在井陉之战中,韩信采用的就是方形阵,配上三面环水,阻止了士兵的溃逃与敌军的包抄,用三万老弱,击溃的敌方二十万大军)。圆阵是为了进行环形防御的。金鼓旗帜部署在中央,没有明显的弱点。疏阵即疏散的战斗队形,方阵圆阵等均可疏开为疏阵。疏阵加大行列间距,通过多树旌旗、兵器、草人,夜间多点火把,以少数的兵力显示强大的实力。数阵就是密集的战斗队形,集中力量进行防御和进攻。锥形阵就是前锋如锥形的战斗队形,锥形阵必须前锋尖锐迅速,两翼坚强有力,可以通过精锐的前锋在狭窄的正面攻击敌人,突破、割裂敌人的阵型,两翼扩大战果,是一种强调进攻突破的阵型,锥形阵又叫牡阵。在军营里夺旗之战时,秉忠就是运用了这个小型阵法。雁形阵,所谓雁形阵是一种横向展开,左右两翼向前或者向后梯次排列的战斗队形,向前的是“v”字形,就像猿猴的两臂向前伸出一样,是一种用来包抄迂回的阵型,但是后方的防御比较薄弱。而向后的排列的就是倒”v”字形,则是保护两翼和后方的安全,防止敌人迂回,如果两翼是机动性比较强的骑兵,则在静止时,可获得处于中央步兵的保护与支援,而又可发挥进攻骑兵的威力,增加突然性。亚历山大在印度进行的会战就是近似于这样一种队形。钩形阵,钩形阵正面是方阵,两翼向后弯曲成钩形,保护侧翼的安全,防止敌人迂回攻击后方指挥金鼓之所在。玄襄阵,顾名思义,就是迷惑人的一种阵法。这是一种迷惑敌人的假阵,队列间距很大,多数旗帜,鼓声不绝,模拟兵车行进的声音,步卒声音嘈杂,好像军队数量巨大,使用各种办法欺骗敌人。而令人汗颜的是,在这方面的研究,在后来的历史上,确是日本人占据领先地位,在许多日本所出的三国游戏和影片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孙膑十阵影子。三国时期诸葛亮入蜀主政平定南蛮之后之后,蜀军的主要作战对象主要是曹魏的步骑兵联合部队,作战地域主要为山地,而蜀国缺乏马匹,于是诸葛亮排练“八阵图”。八阵实际上是三国时代以前早已存在的阵法。孙子有八阵,孙膑在《孙膑兵法》中也有《八阵》篇,到了东汉作战训练中普遍使用八阵。诸葛亮从蜀国步兵为主力等实际出发,在原有的古八阵基础上创新真的阵法,绘制阵图,最终形成“八阵图”,用以训练蜀军。所谓阵图,就是将阵法绘制成图形,画在锦上、纸上、地上或者用砂石堆砌,形成直观的实物,这就是阵图。诸葛亮纪录阵法的文字没有流传下来,八阵图在唐代就已经失传。但是据说诸葛亮曾经垒石作八阵图,据说鱼腹江边的八八六十四堆垒石遗迹,就是诸葛亮所遗留的八阵图,结合关于诸葛亮八阵图的只言片语,进行合理模拟,现代兵家认为八阵是一种集团方阵,每个八阵都具有八个小阵分布在中央的中阵四周的八个方向上,八阵的中央是大将,金鼓旗帜,以及直属的兵马,这就是中阵。每个小阵都有天、地、风、云、龙、虎、鸟、蛇等代号。这就是《李唐问对》中的“阵数有九”的说法,所以宋代还有将八阵叫做九军阵。而每个方向的阵编组为六小阵,中阵编组为十六小阵,整个大方阵共有六十四小阵,正好符合鱼腹江垒石遗迹的八八六十四堆垒石的数量。大方阵之后可能还有游骑构成的二十四小阵,一共是八十八小阵。这些小方阵可以是 骑兵、步兵、车队,由几十到几百不等组成,前排为弓弩手、中间为长兵器手、后排为短兵器手(有时排列顺序也不同)八阵为了迟滞敌人进攻,发挥蜀军弩兵的威力,在防御时还设置冲车、鹿角、铁蒺藜等障碍。诸葛八阵属于防御性阵型,好处是没有部署上的弱点,任何方向遭受攻击,整体大阵不需要做出根本性的改变,一处遭到攻击,两翼相邻的阵可以自动变为两翼,保护支援遭受攻击之阵。但是缺点也是明显的,首先就是,这样复杂的诸葛八阵需要大量时间进行训练,而且机动性较差,为了保持阵型的完整,前进时不允许奔跑,后退时不能猛跑。这就是《李唐问对》中的“以前为后, 以后为前,前无速度,退无遽走”。所以说八阵是一种防御性质的十分保守阵型。无大败,取得大胜同样也很困难。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同样多次攻打魏国,无大败也无大胜,不能说和蜀军采用八阵进行作战毫无关系。

    但是个人认为以上仅仅是诸葛八阵的基础或者原型,因为依靠这样一种僵化的阵型,以蜀国薄弱之力与曹魏抗衡几十年无大败,就仿佛并不可能,而与其传颂了千年的诸葛八阵地位也不相称,而且作战地域属于山地环境,而八阵更适合于步兵在平原作战……。所以个人认为,诸葛八阵应该有许多变化,当阵地上有沟坎,林木等限制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而且行军时,进攻时应该有各种变阵,不过由于资料所限,更加深入的研究诸葛亮八阵相当的困难……。而且个人认为所谓诸葛八阵不仅仅是作战阵型,而是通过“八阵图”的训练,将蜀军作战指导思想、编制、训练等渗透给蜀军。而唐代的李靖则是在诸葛八阵的基础上,编练六花阵。所谓六花阵,就是像“六出花”的阵型。中军居中,中军周围分布前军、左军、左虞侯军、后军、右军、右虞侯军,据《李卫公问对》记载,六花阵有圆阵、方阵、曲阵、纵阵、锐阵等阵型,这五种阵型各有五种变化,共有二十五种变化,大将可根据不同的敌情、地形、攻防等需要采用不同的阵型。这也是我为什么认为诸葛亮的“八阵”,还会有各种变化的原因之一。宋朝则由于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而自身又缺乏足够的数量与质量的骑兵,为了在平原上以步兵主力抗衡游牧民族的骑兵。所以,历朝历代中宋是最重视阵的朝代了……。不过,宋代实行的是“将从中御”,每次将领出征,皇帝必然“图阵形、规庙胜,尽授纪律,遥制便宜,主帅遵行,贵臣督视。为了更好的控制领兵出战的将领,往往在出兵前授予将帅阵图,在深宫中规定前线的具体战法。所以,北宋统一之后于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大多以失败而告终。

    而自宋以来,阵型的发展逐渐趋于保守。《武经总要》记载,宋军常用的阵型主要有常阵、平戎万全阵、和本朝八阵等。例如:常阵,北宋军队征战,往往把部队分成前锋、后卫等各个部分,由各个部分分别组成的阵型,被称为“常阵”。换句话说北宋军队征战,往往将部队根据战术目的分成各个部分,组成“常阵”,然后组合在一起,进行战斗。它包括以下诸阵:先锋阵、策先锋阵、大阵、前阵、东西拐子马阵、无地分马、拒后阵、策殿后阵等。 先锋阵,是由前锋部队所组成的战斗队形。前锋部队类似于现代的前卫部队。前锋的任务是“御奔冲,陷坚阵,击锐师”,因此北宋也同历代一样,“选精兵,置先锋阵”。 策先锋阵,是由策应先锋的部队所组成的战斗队形,“置阵在先锋阵后”。此阵由“骑将一员统之”。当“先锋抗敌或兵势不支,则策先锋为应援”,以制敌“奔突”。 大阵,亦称中军阵,是由主力马、步军所组成的战斗队形。一般成长阵(纵队)或方阵。排阵时,“以步军枪刀手在前,杂以旁牌、标枪,当阵面联布、木拒马,或间以大车,谓之‘阵脚兵’”。而强弓劲弩在其后排列。同时,“一阵开四门,骑兵居其中,候出战,即开门放战队出”。总之,主力是以“车营”的形式,排成四面防敌“戎马突驰”的阵势。需要出战时,四面开门,放“战队”出战。前阵是部署于“中军大阵之前”的奇兵。《武经总要》说,“当敌以正阵,决胜以奇兵,前后左右俱能相应,则常胜而无败”。《武经总要》还引述风后握奇图和辽军布阵之法,认为奇兵数应占大阵兵数三分之一左右。

    96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