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琦的生活也回归了平静,陪伴妻儿,习演武艺,到各大学府授授课,跟荀彧一起批阅一下奏文。

    各州各郡人事都有荀彧统一调配。有才有名之人任地区主官,学府出来的佼佼者为助手或下级官员。有郑弘的治安部队和夏侯兰的法制队伍配合,远离战火的土地上一片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可除了刘琦的地盘,大汉天下依然是战火连天。

    建安五年200年八月,曹操集大军十八万,兵围邺城。

    袁绍锐气尽失,兵败入山倒。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作为当年的天下第一诸侯,尽管从官渡之战开始他就在走下坡路了。但是,除去长子袁谭驻防幽州的五万大军外,现在退到邺城脚下和城内的守军依然达到十五万之众。

    也就是说,虽然曹操步步为营,层层推进,一路打一路赢。但是在邺城内外的曹袁之争中,他依然没有绝对的兵力优势。

    况且,袁绍有坚城可守。

    作为攻城一方,人数又不能占优,这仗其实是真的很难打的。

    可惜的是,袁绍有一个特质是天下群雄都不具备的。当然,他弟弟袁绍也具备。

    那就是把一手好牌的得稀烂!

    想想袁绍最风光的时候什么概念,官渡之战时号称带甲百万、战将上千

    虽然有点夸张,但前前后加起来四五十万还是有的。

    战将上千是不是真的不好说,但是颜良、文丑、张郃、高览四庭柱,焦触、高干、吕翔、吕旷、吕威璜、淳于琼、郭援、眭元进、牵招、苏由、韩莒子、王门、朱灵、张南确实是相当豪华的阵容。

    虽说让刘琦搞走了田丰、沮授,但是他手下的谋士其实是不弱的。许攸、审配、逢纪、荀谌、董昭、常林、王修、朱汉、耿苞、华彦、孔顺、阴夔、审荣、韩珩、张津、袁买、张珔、胡昭、令狐邵、韩范说实话,前几年的刘琦也没那么多能人相助。

    虽说有个别的人人品可能不太那啥,但是能力还是很强的。

    可惜的是,袁绍手握这样一副好牌结果被当初他相当看不上的发小曹阿瞒打得毫无招架之力。

    现在他手上的将领和谋士死的死、跑的跑、降的降,现在还留在他身边的还及十之二三。

    重要的是,真正能带兵打仗的大将被他差不多用没了。文丑战死,张郃、高览降曹,颜良重伤未愈,被袁绍打发到幽州袁谭手下为边养伤边守幽州去了。现在留在他身边的最高的统帅是袁绍的外甥高干。

    任人唯亲,是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王朝甚至是每一个企业最大的隐患。

    可惜,袁绍打着四世三公的名号四处招揽名士名将,可偏偏不肯重用。除了经常让他们领兵的河北四庭柱之外,其他的基本上都没有因才施用。尤其是当初被他看重的许攸投降曹操后,他就再也不敢放心重用手中的谋士了。说实话,若不是他无端地将张郃身边的大军师审配调走,当时就算打不赢,张郃高览也不会是无奈被俘、无奈投降的结局。

    在后来的战争中,为了显示他的能力与魄力,袁绍还多次走上前线。

    可惜他不是刘琦、不是曹操,甚至在统兵的才能上他还不如刘备。

    玩政治,袁家的人都是高手,但要说到带兵打仗,真的差远了。

    外行指挥内行!

    或者说一头狮子率领的一群绵羊一定比一只绵羊率领的一群狮子战斗力更强。

    凡事犹豫不决的袁绍怎么可能比得上身经百战、熟读兵书的曹操?

    更何况不论是谋士还是将领都有着巨大的差距。

    其实,哪怕是士兵,曹操的部队也远胜于袁绍。至少常胜的士气绝对要强过屡战屡败的一方。

    而士气,直接关系着一场战征的走向。

    所以,袁绍看似能够支撑的邺城,其实也不过是在做困兽之斗罢了。

    面对敌方的如虹气势,自己的手下早已是人心浮动。

    主动出击是不可能了,没有了河北四庭柱的袁军将领,谁能够与夏侯惇、夏侯渊、曹洪、于禁、乐进、史涣、曹真、曹休、许褚等良将为敌?

    战术战法就更不要想了,别说袁绍手底的谋士们根本就敌不过曹操手中的程昱、刘晔等人相比。何况曹操本人也是一个军事大家。再说了,就算有审配等人给他献了计,袁绍也不见得能听。

    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靠人数与曹操耗时间了,袁绍心中还期望着曹操大军能够因为粮草不继,自行退去。

    失败是必然!

    袁绍没有等到曹操退军,却等到了自己的部队中出现了逃兵。

    消耗,从来都不是单方面的。曹操的粮草在减少,袁绍的粮草军械也在变少。

    何况,曹操现在坐拥兖州、豫州、一半的徐州、一大半的冀州,实在不行,强征也能征来源源不断的补给。可是被困在邺城的袁绍就不一样了。不论库存有多丰厚,却是用一点就少一点了。哪怕看到城外的庄稼成熟了,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曹操去收割。

    十月,秋收过后,曹操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补充。而袁绍大军却要开始节衣缩食。

    大军集结,粮草补给是根本。当兵打仗,有很多人真的就是为了在这个纷乱的世界有口饭吃,能够活下去。

    当饭都吃不上了的时候,士兵的心就燥动了,士气也没了,负面情绪也就接踵而来了。

    那么,逃兵也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

    城内的守军没办法,死也得扛着。可城外的就不一样了,根本看不住。

    而且,曹操的做法也是相当绝的。早早地就放出了话,只要袁军的士兵愿意撤出这场战争的,放下武器,曹军无条件放行。愿意加入曹军的,更是欢迎,不但有好吃好喝的,还有钱可拿。说到做到,来了就给。

    随着时间的推移,投向曹营的人越来越多,城上城下的守将其实都已经不淡定了。

    可是袁绍依然天天问计谋,夜夜宴名士。仿佛一群文士在酒宴上一阵说道,便能战胜曹操一样。

    最昏的招是,袁绍手中唯一还有大局观的审配劝袁绍趁着城外的大军还能与曹军僵持时,带着城内的五万人马撤出邺城,奔幽州而去,与袁谭汇合,再谋东山之计。可袁绍偏偏不听,还以“蛊惑军心”为由将其定罪,打入大牢。

    历史的大方向在改变,可许多细节总是惊人的相似。

    四世三公的袁家、关东十九路诸侯的盟主袁绍,依然如历史上一样被厚积薄发的曹操打败。

    袁绍的末路从他关押了审配开始,从审配的从子审荣勾结城外的守将郭援、耿苞打开城门迎曹操进城起,就真正地到来了。

    最后,连逃走的机会都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