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最终的生存空间是海洋。海洋上有广阔的空间可以利用,我们所需要的就是做一些浮岛。“当太平国高层为太平国多出地下洞穴而高兴的时候,李翔对众人道。  
    “浮岛?大家面面相觑。  
    “浮岛的成本对别人来说可能很高,但对我们来说,每一寸土地都是珍贵的。李翔解释说:“我们的浮岛不需要像船一样快速移动,也不需要像邮船一样横渡大洋。我们只需要能够漂浮在水面上,到处移动的领土。”  
    事实上,根据李翔现在的财富,浮岛的成本根本不在他眼里。但一切都要注意一个程序,才能轻松形成良性循环,不断运行。  
    李翔描述的浮岛只是民用的,不需要军舰那么高的要求,不需要强大的动力四处游荡,也不需要额外昂贵的动力系统。要求不断降低后,成本也不断降低,已经低到太平国可以承受的地步。  
    “岛上的住宅建筑在完成既定规划后不再发展。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发展海上浮岛住宅,建设围绕太平岛的海上住宅区。李翔首先指出了下一步浮岛的用途。  
    “用浮岛当小区太浪费了。如果真的有这么大的浮岛,不如把它改造成海上机场!光靠这条高价跑道太不安全了。如果是宽阔的浮岛,不仅可以起降更多的战斗机,还可以活动到敌人的近海进行攻击,不比航母差!空军司令林飞虎一直期待着跑道的最终完工,这样太平国的战斗机就可以迅速飞上蓝天,听到浮岛,首先想到浮岛航空母舰。  
    王明阳和李翔相视一笑,主动说:“我们的浮岛机场早就在建设中了。也许用不了多久,我们的浮岛机场就能起降飞机。”  
    当李翔解决机场跑道时,除了公路跑道和洞穴跑道作为应急使用外,高架跑道、航空母舰和海上浮岛是最终的三个解决方案。  
    航空母舰只是一个愿景计划,三五年内人员不足,高架跑道从一开始就有一些固有的缺陷。过于危险的起降可能只适用于军用战斗机,甚至中型运输机也很难起降。  
    太平岛地域过于局促,海上造陆成本过高,尤其是在深海之上,李翔最终只能选择海上浮岛机场。  
    加拿大和日本都有1000米长浮岛航母的想法,甚至美国人也有50万吨浮岛航母的想法。但这些都停留在想象中。  
    导弹和卫星的联合攻击使浮岛航空母舰显得特别脆弱,生存能力薄弱的缺陷使浮岛无法取代航空母舰。如今,航空母舰仍然是主流,各国对浮岛航空母舰的研究只是一个小雨点。但无论是陷阱还是高成本,这一切都不妨碍李翔付诸行动。  
    由于身处海洋,李翔早就在规划船舶制造的问题。  
    2013年,中国本土经济仍没有太大改善,资金已成为制约许多企业发展甚至生存的关键,而李翔并不缺乏现金。在过去的一年里,李翔不断投资控股收购,不仅在国外,在中国也是如此。甚至借此机会吸引大量人才,自己成立新公司。  
    当华夏地区规模跃居世界第一的船舶制造业仍处于低迷状态时,很容易收购和挖掘人才。这也是李翔敢于在太平岛建造造船厂的信心所在。在李翔秘密控制和控制的当地造船公司中,他们正在吸收和选拔人才。只要造船厂完全完工,就可以大量移民。  
    李翔也没有放弃当地的发展,毕竟太平岛的局面太窄了。他在渤海湾、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建立了三家大型造船公司,他们的第一个订单是生产浮岛机场模块。  
    一年前开始计划,现在浮岛机场的模块配件已经快完工了。因此,李翔为当地三大公司增加了住宅浮岛的新订单。  
    即使为了使浮岛的生意越来越大,李翔也顺手吞并了三家较大的民营钢铁公司。  
    即使当地经济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那些国有大中型钢铁行业也不能靠影子公司隐瞒收购。里面的路太多了,但不如近年来新兴的民营钢铁公司方便。  
    随着太平国的发展,其他行业的钢铁消耗量也将继续上升。  
    太平岛地域狭窄,不可能建立钢铁厂等大型工厂,这些容易受到基础产业进口的限制,所以李选择秘密收购,甚至担心事故,除了中国三家钢铁厂,还在美国、欧洲、印度、巴西、印度尼西亚等地方也设置了8家。  
    这些钢厂基本上都是不起眼的中型钢厂。李翔也不需要那些大型钢铁公司,他不需要巨大的产量,更注重质量。船舶和其他海洋工业所需的钢材需要耐海水腐蚀。下一步,在李翔自制军舰的幌子下,还需要强度较高的特种钢。  
    太平国把自己的产业定位在精密机械和高科技产业上,对特种钢材的需求激增。这些都决定了太平国需要发展特种钢产业。而空间中那么多机密的材料成为李翔决心发展这些特种钢材的最大依赖。  
    材料情报一直被用作秘密,有的还被列入国家高级秘密。有时一种材料改变了一个行业,甚至一个国家的命运也毫不夸张。  
    只要我们看看人类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文明代名,我们就会明白,人类文明发展的核心离不开材料的范畴。  
    近年来,中国本土经济增长迅速,但背后的驱动力是牺牲廉价劳动力在某些方面的原始积累,因此得名于世界工厂。但科技发展仍落后于经济发展。如果没有苏俄遗产可以继承,恐怕目前的科技水平还不错。  
    虽然一些先进的钢铁实验室可以制造航空母舰和潜艇的钢铁问题,但在大规模生产中,高成本难以承受,甚至有些钢铁甚至不能在实验室配置。  
    某种材料的诞生,如果不是运气,不是用数百次甚至数千次的实验来探索,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和长期的能源投资,即使及时有大量的投资也不一定有收获。  
    与美国、日本、德国甚至俄罗斯相比,中国在材料研究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是决定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方面。  
    但这些对李翔来说,却很容易。空间中的材料数据,从各种极具参考价值的失败数据到特殊材料的精确配方,甚至操作程序和生产过程,都是一应俱全的,十几年后很多都不一定过时。  
    李翔不会在国外拿出那么多来震撼世俗,而是有选择地选择了一部分,利用各种影子公司从事各种材料行业的研究。  
    收购钢铁厂是为了满足浮岛建设用钢和造船厂的需求,甚至不受他人的特别关注,甚至对外销售不感兴趣。只要那些钢铁厂损失不大,李翔就能冷静下来,慢慢培养自己的钢铁行业人才。  
    有了钢铁厂,再需要铁矿石运输甚至采矿,李翔也全部收购,准备打造一站式产业。也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积累人才,直到太平岛再次发生巨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