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发网站

    “崇祯四年(1631)正月初八日。后金铸造红衣大炮,炮身上镌曰:天祐助威大将军。并有铸造年月,督造官员及铸匠、铁匠的姓名。”

    后金原无火器,铸炮自此开始。后金在沈阳利用俘虏过来的工匠刘汉。成功仿制了西洋大炮。定名为“天佑助威大将军”,他们还创造了“失蜡法”,化铸铁为铸钢,对火炮的不同部位进行复杂的退火、淬火处理,使铸炮工艺领先于明朝。

    由于夷字犯上满洲人的忌讳,红夷大炮便更名为“红衣大炮”。皇太极在八旗军设置新营“重军”(乌真超哈),后来佟养性任总兵官,曹振彦任教官。开始运用炮兵战术。

    在杨廷鉴的记忆里,他一直以为后金的火器部队是孔有德带去的。想不到是建奴利用俘获的汉人工匠自己捣鼓出来的,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杨廷鉴从这份密件之中嗅到了一丝危险的味道,这建奴一旦拥有红衣大炮,那大明的坚城对建奴来说就没有多少意义了,就算建奴铸造的红衣大炮效果不是很好,但那也是红衣大炮。

    红夷大炮在设计上确实有其优点,它的炮管长,管壁很厚,而且是从炮口到炮尾逐渐加粗,符合火药燃烧时膛压由高到低的原理;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为轴可以调节射角,配合火药用量改变射程;设有准星和照门,依照抛物线来计算弹道,精度很高。

    多数的红夷大炮长在3米左右,口径110-130毫米,重量在2吨以上。红夷大炮最突出的优点是射程,对重型火炮而言,射程是衡量其性能的重要环节,即使现今也不例外。

    杨廷鉴连忙把自己关在屋子内,拿出手机百科查询建奴红衣大炮的相关数据;

    大凌河之战所用最早的这一批红夷大炮,有效射程为500米左右,最大射程不到5公里。满清定鼎天下后又不断改进,使有效射程达到1500米,最大射程到2公里。

    但它的局限性也不小,如长于攻城,拙于野战,更别提守城了。装填发射的速率不高。且炮体笨重,无法迅速转移阵地,故在野战时,多只能在开战之先就定点轰击,当对方情势发生逆转,则往往无法机动反应。

    红夷大炮是种架退式前装滑膛火炮,每发射一次,都会严重偏离原有射击战位。按照正常的操作程序,需要经历复位、再装填,再次设定方向角和仰角的步骤。训练最有素的英国海军也只能3分钟一发的射速,建奴每十分钟能打一发就不错了。

    前装火炮是没有可能提高射速的,因为发射一次以后,必须灌水入炮膛,熄灭火星,以干布帮在棒子上伸入炮膛去擦干,再填入火药,助燃物,塞进去炮弹,然后再点放,这些动作相当缓慢和烦琐,还不包括修正炮位。

    这是前装火炮的通病,能三分钟一发就非常不错了,可惜一匹奔跑的战马在一分钟内能跑的距离相当可观,来得及开第二炮吗? 所以前装火炮的特点是射速慢,但威力大,轰城墙没有问题,可对付骑兵那是笑话。

    建奴铸造这些红衣大炮也是为了攻打大明的坚城,他们并没有火枪部队,因为建奴还是崇尚的是弓马娴熟,他们根本就看不起只能打一发就必须后撤的大明火枪兵,所以他们根本不会去组建火枪部队,这是建奴认知上决定的。

    建奴铸造的红衣大炮和杨廷鉴的神威大炮比起来可是差远了,杨廷鉴的神威大炮重重量才九百多斤,还包括炮架,射程也不是建奴的红衣大炮可以比拟的。

    神威大炮的最远射程是三千多米,最远有效射程是两千米,而建奴的红衣大炮只有可怜五百米的有效射程,最远射程才一千五百米,何况神威大炮还带有膛线。

    机动能力和射速更是甩红衣大炮几条街,神威大炮是使用子铳的弗朗机炮方式,每分钟的理论射速可以达到十发,而建奴的红衣大炮是五到十分钟一发,这差距不是建奴哪种渔猎民族可以追赶的。

    ……(未完待续。。)

    ps:  先前章节顺序搞错了,已请责编修改,兄弟们落叶向你们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