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直逼土耳其

    1815年,打败了拿破仑帝国的 欧洲列强决定欧洲命运的维也纳会议 重新划分了欧洲的势力范围。在此基 础上,童年,沙皇俄国与奥地利、普 鲁士缔结同盟,称为“神圣同盟”,以 此为基础,俄国获得了在欧洲的优势 地位。

    1848年席卷欧洲的革命风暴 中,革命的烈火燃烧到了普鲁士、奥 地利等国,在沙俄出兵帮助之下,它 们才勉强稳住了形势。1848年革命 重要的影响在于俄国在表面上成为欧 洲大陆的霸主。因为俄国是欧陆大国 中唯一未受影响的国家,作为“欧洲 宪兵”更加深了俄国在欧洲大陆“称 霸”的错觉。不只是外国人认为如 此,俄国人自己也认为如此。尼古拉 一世在镇压了1848年革命以后,更

    “俄国

    加不可一世,他傲慢地宣称:

    的君主是全欧洲的主人,没有一个国 家敢于挡住俄国的道路。”

    于是他决定乘机夺取君士坦丁 堡,实现从彼得一世以来历代沙皇妄 图建立世界帝国的传统野心。

    俄国自彼得一世时代,就制定了

    占领君士坦丁堡和

    南下侵略土耳其,

    控制黑海海峡,以打通由黑海进入地 中海,并占领巴尔干的计划。到了叶 卡特琳娜二世在位期问,于1768年 发动了俄土战争。此后100年内,几 任沙皇也力谋征服君士坦丁堡,掌 握“我们房屋的钥匙”,先后发动了10 次俄土战争。

    1833年土耳其发生内乱,俄国

    出兵3万侵入

    乘机以保护苏丹为名,

    君士坦丁堡,迫使苏丹签订温加尔一 伊斯克列西条约,规定黑海两海峡只 对俄国开放,其它国家的军舰不能通 过。英国对此大为不满,联合了普鲁 士、奥地利和法国,于1840和1841 年先后搞了两个伦敦协定,规 定:“外国军舰应永远被禁止进入达 达尼尔和博斯普鲁斯海峡。”而英、 法、奥、普、俄等国均声明,“保证 尊重苏丹陛下的决定和遵守上述原 则。”这样由国际共同保证两海峡对 各国军舰一律关闭,便剥夺了俄国所 取得的特权,无疑是对俄国当头一 棒。

    随着沙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奥 地利和普鲁士都拜倒在沙皇脚下,而 经历了革命动乱的法国则尚未恢复元 气,这些国家都不足以与俄国抗衡, 只有英国才是俄国的强大对手。俄国 谋求同英国达成谅解。

    1844年尼古拉一世访问伦敦, 曾一再劝说英国与俄国携手合作,共 同瓜分土耳其。他对英国外交大臣阿

    “土耳其是个垂

    柏西直言不讳地说:

    死的人了……它应该死去,而且它一 定会死去。”,1853沙皇接更亲口对 英国大使乔·汉·西摩说土耳其是一 个“病人”,有可能出现某种情势,迫 使俄国去占领君士坦丁堡。但他不愿 意本国单于,而希望同英国联手,达 成瓜分土耳其的协议。

    但土耳其作为英国的同盟国和朋 友,英国并不希望与俄国瓜分土耳 其,俄国的行为引起了英国的强烈反 感。事实上,在瓜分土耳其问题上, 沙俄走到了整个欧洲列强的对立面: 如按俄罗斯的设想,土耳其被瓜分, 俄国占领君士坦丁堡获得黑海通向地 中海的入海口。则只有俄国获得了最 大的利益,而分给列强的一点利益远 平衡不了俄国势力进入东地中海和近 东地区给列强带来的威胁。因此英法 奥等国均主张保持土耳其的“独立和 完整”,反对俄国瓜分土耳其。

    导火索:沙俄要求“保护”土耳 其“被迫害”国民 强吞土耳其属国

    1850年,法国挑起了圣地保护 问题,让俄国看到了可以强行插手宰 割土耳其的机会。

    耶酥坟墓所在地耶路撒冷和耶酥 出生地伯利恒教堂自十字军时代以来 一直拥有豁免权和特权,基督教、犹 太教、伊斯兰教也都把这里视为他们 朝拜的中心。因此,一些政治统治者 热衷于对圣地的控制以达到加强宗教 统治和提高政治威望的目的,再加上 土耳其境内教派纷争林立,互请外援 插手,这就产生了所谓的“圣地保护 权”问题,即由谁来享有在耶路撒冷 和伯利恒教堂内的一切权利和特权。

    1850年路易#波拿巴想当法国皇 帝,决定利用“圣地”问题把自己扮演 成天主教利益的保护者,来取得国民 议会中耶稣教派的支持。5月,法国 政府照会土耳其,明确要求:应由天 主教掌管“上帝陵墓钥匙权”。在法国

    1852年,土耳其苏

    政府的压力下,

    丹颁布法令,同意将“圣地钥匙权”转 由天主教掌管。这一情形当然是一向 以东正教的保护者自居的俄国所不愿 看到的,于是,沙皇就此指责奥斯 曼土耳其帝国政府迫害东正教徒,要 求把奥斯曼帝国境内所有信奉东正教 的臣民交给俄国“保护”。陈兵俄土边 界。

    尼古拉一世抓住圣地钥匙权的争 执乘机向土耳其扩张。俄国当时力求 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对土耳其境内的 希腊正教徒实行保护制度,二是控制 黑海两海峡。派缅希科夫为特使,前 往土耳其进行讹诈。沙皇在给缅希科 夫的训令中指出,俄国已经作好战争 准备,“土耳其帝国一经与我国武装 力量发生严重冲突,就不可避免地要 灭亡。”

    兰台君就带你回顾一下十九世纪 这场似乎“穿越”到今天的克里米亚战 争。

    在谈判中缅希科夫提出两点要 求:一、恢复东正教僧侣对圣地的管 辖权。二、签订俄土条约,确认俄国 对土耳其境内正教教徒的保护权。俄 国在边境集结兵力的消息和缅希科夫 的肆意讹诈,使得惊惶不安的苏丹连 忙向英法两国通报情况,恳求援助。

    接到求援的英法两国派出舰队监 视沙俄军队,同时英国驻君士坦丁堡 大使斯特拉特福德劝告土耳其把俄国 的两项要求分开谈判。在圣地争论问 题上,满足俄国人的请求,使希腊正 教的权利得以恢复。至于缔约保证沙 皇永远享有对圣地教徒的保护权,则 予以拒绝。缅希科夫由于在正教徒保 护问题上没有达到目的,便气势汹汹 地向土耳其发出最后通碟,限期5日 内签订关于正教保护权的条约。土耳 其依仗英法势力,坚拒俄国的无理要 求。5月21日,缅希科夫宣布俄国与 土耳其断绝夕胶关系,悻悻然离开君 士坦丁堡回国。与此同时,俄国夕胶 大臣谢尔罗德照会土耳其理查德帕 夏,声称:“如果土耳其政府在一周 内不履行俄国的要求。俄国皇帝决定 命令他的军队占领多瑙河诸公国(土 耳其附属国)。”

    7月3日,俄国出兵侵占附属于 土耳其的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两多 瑙河公国。尼古拉一世认为,英国不 会反对瓜分土耳其,法国虽然反对, 但没有英国的配合不会公开援土抗 俄,即使发生英法干涉的战争,奥地 利和普鲁士也会支持俄国。它们将在 西部莱茵河畔牵制法国,使它不能集 中力量于东方,从而使战争局限于俄 土两国之间,定能稳操胜券。

    孤独者:沙俄失算盟友“背叛” 一 国对全欧没有帮手

    当土耳其苏丹向各国发出抗仪俄 国侵略的照会时,对俄国的强硬行动 感到震惊的欧洲各国立即作出了反 应。7月6日,奥皇派专使赴彼得 堡,敦促沙皇约束自己的军事行动。 沙皇从他的“神圣同盟”伙伴那里也得 不到支持,感到非常意外。

    接着7月24日,又由奥国外交大 臣出面,在维也纳召开英法普奥等国 代表会议,俄国借口没有奉命,拒绝 出席。28日会议公布了四国照会, 即“维也纳照会”,这个照会采取了避 开矛盾,维持现状的态度。它建议苏 丹政府重申“对凯纳吉条约和阿得里 亚那堡条约有关保护基督教条款的文 字和精神信守不渝”,但没有提出俄 国从多瑙河两公国撤军。俄国看到它 可以解释为沙皇有保护基督教的权 利,便改变初衷,同意照会。土耳其 政府却反对这个照会,要求俄国首先 撤退入侵多瑙河两公国的军队,并将 照会词句修改为苏丹政府重申,

    土耳其政府保护基督教的条款信守不 渝”。这就是说,保护基督教是土耳 其的主权。

    沙皇立即声明,他不能接受苏丹 的要求和修改意见。俄土之间的矛盾 更加尖锐了。苏丹政府的严正立场得 到土耳其人民的积极支持,君士坦丁 堡群情激昂,举行游行示威。10月4 日,斯特拉特福德以保护英国侨民为 名,受命把英国舰队从贝斯卡湾调往 君士坦丁堡。10月5日土耳其政府要 求俄军在15天之内撤出多瑙河两公 国。沙皇没有答复,土耳其政府便于 10月23日向俄国宣战。

    奥地利和普鲁士的“背叛”有其原 因。奥地利也对土耳其垂涎三尺,但 奥地利政治家明白,衰弱的国力使奥 地利在对土耳其的争夺中远不是沙俄 的对手,一旦沙俄控制君士坦丁堡和 黑海海峡,将对奥地利南侧形成巨大 的威胁,为此,奥地利宁可维护土耳 其的存在和完整。

    另一方面,奥地利主要依靠多瑙 河与外界进行贸易,多瑙河口的瓦拉 几亚和摩尔达维亚两公国控制在土耳 其之手,因为土耳其的羸弱,不会对 奥地利的贸易线构成威胁。而一旦两 公国被沙俄吞并,奥地利的贸易生命 线将被沙俄控制。奥地利之前不久刚 刚争取到的在多瑙河地区对沙俄的贸 易优势将荡然无存,这犹如扎在它心 头的尖刀,自然无法容忍。

    俄国占领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 两公国后,又于1854年3月23日渡过 多瑙河,突破土军防御,占领伊萨克 恰和土尔恰。俄军在巴尔干地区的军 事行动遭到奥地利的强烈反对。奥地 利为自身利益计,不惜同俄国翻脸。 1854年1月,尼古拉一世派奥尔洛夫 亲王到维也纳游说,但约瑟夫皇帝坚 持俄军撤出两公国。随后,奥地利陈 兵8万于两公国边境,威胁俄军后 方,4月9日,英法普奥共同约定, 不许单独调停俄土冲突。4月20日, 普奥签订条约,互相保证对方领土安 全。普鲁士明确支持奥地利关于俄国 撤军的要求,如果俄军越过巴尔干山 脉,威胁君士坦丁堡时,他们将共同 对俄作战。6月3日,奥地利向俄国 发出照会,强烈要求俄军从两公国撤 走,并不得越过巴尔干山脉。6月14 日奥土缔结条约。奥地利答应帮助土 耳其把俄军赶出两公国,土耳其同意 奥地利占领两公国至战争结束为止。 与此同时,英法两国也于6月24日派 遣联合舰队运兵5万在瓦尔纳登陆, 并进军多布罗加。奥军从背后威胁和 英法军队从侧翼包围,使俄军无法应 付,陷人困境。6月23日俄军开始撤 回多瑙河左岸地区。8月5日又从两 公国拓旦,回到普鲁特河左岸地区。 奥军随即于同月22日根据奥土条约 加以占领。

    撒丁王国不久亦加入反对俄国的 行列。因此。从战争一开始俄国就面 对主要欧洲强国的联合阵线孤军作 战,没有同盟者。

    转折点:土耳其奋起反抗遭惨败 英法亲自下场战沙俄

    俄军统帅部基于土军拥有比自己 多2一3倍的优势兵力,打算速战速 决,以期在边境地区一举歼灭土军主 力,削弱敌人的战斗意志,把俄帝国 的势力推进到巴尔干和中近东,取得 欧陆的优势,分割奥斯曼土耳其帝 国。土军则指望在山民配合下顺利作 战,尽可能拖延战争时间,博取西方 国家的同情,等待法国参战。

    土军于1853年11月初先发制 人,企图向亚历山德罗波尔(今亚美 尼亚的列宁纳坎市)和梯弗里斯推 进。俄军成功地挫败了土军的这一企 图。1853年11月26日,土耳其阿尔 达汉军(1。8万人)被安德龙尼科 夫将军的部队(7000人)击溃于阿 哈耳齐赫附近,而12月1日,艾罕迈 德总督指挥的土军主力(3。6万 人、火炮46门)又被别布托夫将军 的部队(1万人、火炮32门)击溃于 巴什卡德克拉尔附近。1853一1854 年初的冬季,高加索战区的战斗行动 实际上已经停止。

    在西线,整个10月俄土两军都 在进行战略机动,以求在多瑙河下游 取得相对于对手有利的态势,1853 年10月28日土耳其军队战场指挥官 奥马尔·卢特菲帕夏非常成功的率军 从多瑙河南岸宽大的正面渡过多瑙 河。1853年11月4日,土军在奥尔特 里查击败匆匆赶来的俄军。整个战区 在多瑙河流域,多瑙河航运发达,利 用海运成为双方补给的必然选择。争 夺黑海制海权显得尤为重要。

    853年11月30日,纳西莫夫率领 的黑海舰队袭击了停泊于锡诺普湾的 土军舰队,全歼土军舰队,生俘舰队 司令奥斯曼帕夏。土耳其锡诺普海战 的失败,却促使英法两国停止观望, 立即参战。

    1854年1月3日,英法舰队从博 斯普鲁斯海峡开进黑海。两国的舰队 司令通知俄国当局说,他们负有保护 土耳其的任务。俄国大为震惊。1月 29日,路易·波拿巴在法国政府机关 报《通报》上发表致尼古拉一世的公 开信,声称:“锡诺普的炮声侮辱了 法英两国的荣誉。”他向沙皇指出一 条最后的出路:俄军从多瑙河两公国 撤退,法英舰队撤离黑海,然后俄土 两国举行和平谈判。接着俄国宣布同 法国断绝外交关系。2月27日,克拉 伦敦代表英国政府通知俄国外交大臣 涅谢尔罗扫戮兑:大不列颠政府已经 竭尽一切商讨的努力,现在不得不向 俄国呼吁,要求俄国在4月30日以前 完全撤出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两公 国。英国政府的要求遭到俄国的拒 绝。于是3月12日,英法土三国缔结 军事同盟,“决心保卫奥斯曼帝国在 欧洲和亚洲的领土”。27日,英法政 府对俄国宣战。

    孱弱巨人:俄军落后战斗力弱 对阵英法连续失败

    当其他欧洲主要国家已经进入资 本主义快速发展时期的时候,19世 纪中叶的俄国仍然是一个野蛮落后的 封建农奴制度的国家。它的工业生产 远远落后于西欧:俄国的钢铁产量在 18世纪末还是世界第一,然而到了 19世纪初就被英国赶上,随后,又 被法国赶上;同期,俄国的铁路有 1500公里,而英国有1。5万公里, 德国有1万公里;对外贸易的结构, 也反映出俄国工业水平之低,俄国出 口的是农产品,进口的是工业品,它 已逐渐沦为西欧各国的原料供应地。 农业生产也很落后,大量使用农奴劳 动,据统计从1802年到1852年这50 年内,有40年是歉收的,全国到处 是饥饿、疾病和死亡。工业的发展缓 慢和农业的停滞,充分说明了腐朽没 落的农奴制度已经成为生产力进一步 发展的严重障碍。同时,俄国国内的 阶级矛盾非常尖锐,成千上百万被压 迫被奴役的农奴奋起为争取自由和解 放而斗争。从1825年到1855年这30 年内,根据官方不完全的统计,农民 骚动共674起,而且这个数字是逐年 上升的:1826)1834年有145起, 1845)1854年有348起。从1842年 以来,根据内务部的统计,每年大约 有60名贵族死于农奴之手,农民运 动使农奴制度陷入深刻的危机之中。

    在军事上,俄国的军事威望也名 不副实。毫无疑问,它拥有一支庞大 的军队,根据1853年1月官方数字, 战斗部队有120万人,后备部队170 万人,而当时全国人口不过6200万 人。然而俄国落后的经济实力决定了 它军事实力的落后。英法军队当时大 部分都已装备有线膛枪了,而俄国军 队百分之九十五仍使用旧式的滑膛燧 发枪,射程只有300步远。俄国的波 罗的海舰队基本上是供沙皇检阅用 的。黑海舰队能够作战,但多数是帆 力舰。当时在俄国全部舰队中蒸汽舰 只有24艘,而英国、法国和土耳其 共有281艘。由此可见,俄国这个所 谓的军事强国,貌似强大,其实不堪 一击。为了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俄 国不得不靠借贷度日。

    克里米亚战争是近代科技战争的 开端,是兵力兵器、军事学术发展史 上一个重要的阶段,它对火炮枪械和 水雷武器的进一步发展起了推动作 用。许多新的战争手段登上历史舞 台,技术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 素。而在此之前,人力被认为是决定 因素。新式线膛步枪、蒸汽动力战 舰、铁路、无线电通讯等科技发明在 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英法首脑和 军事部门利用无线电从千里之外指挥 战争,这是历史上的第一次。无线电 也使得大众传媒可以实时传递战况, 战争距离大众不再遥远,民意对战争 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军事后勤体系 发展为一个独立部门,工程保障、战 地医疗、后勤运输能力得到极大提 高。法军统一对表校正时间进攻马拉 科夫要塞是指挥艺术的重大发明。各 军事强国在这次战争后都加速淘汰旧 装备,摒弃滑膛式武器及木制帆力战 舰,进行新技术军备竞赛,企图以不 对称的技术优势击败对手。而在这些 方面,沙俄军队全面落后。

    俄军在巴尔干撤退后,英法土在 瓦尔纳召开军事会议,决定乘胜前 进,攻打克里米亚半岛,消灭俄国黑 海舰队,占领其海军主要基地塞瓦斯 托波尔,以阻挡俄国南下的势头。

    1854年8月24日,联军开始登 船,计划1854年9月2日完成全部登 船任务。能够参加行动的部队包括 27000英军、30000法军和7000土 军。1854年9月7日,联军海军司令 英国海军上将邓达斯下令起航。9月 12日,联军舰队到达耶夫帕托里 亚。俄军组织了3万余人进行反扑, 在阿尔马河战役被英国主帅格拉伦男 爵击败。联军一路稳扎稳打,向俄国 黑海舰队基地塞瓦斯托波尔前进。

    到1854年9月底,联军包围塞瓦 斯托波尔。开始了为期11个月的围 城战。

    围城期间,俄军多次试图从北方 攻击英法联军,打开联军对塞瓦斯托 波尔的包围,但在巴拉克拉瓦战役、 小因克曼战役、因克尔曼战役中连续 战败,无力解除塞瓦斯托波尔之围。 而俄军黑海舰队为了包围塞瓦斯托波 尔,也将主力舰只全部凿沉在港口以 堵塞航道。

    经过11个月的围攻,1855年9月 8日,俄军守城的残余部队突围,塞 瓦斯托波尔被攻陷。

    大结局:沙皇绝望服毒自杀

    国重挫吐出黑海

    俄军在塞瓦斯托波尔接连失败, 使妄自尊大的尼古拉一世完全陷于绝 望,于1855年3月2日,沙皇尼古拉 一世服毒自尽。其子亚历山大二世即 位。随着塞瓦斯托波尔陷落,战争的 结局已经可以看清。1855年11月14 日,奥、法、英三国代表在维也纳开 会签署了一份在东方问题上协调行动 的备忘录。其中第一款规定,由奥地 利负责向俄国提出最后通碟条款,并 以这些条款作为未来和平谈判的基 础。同时又确定邀请普鲁士参加联合 行动。首先由普鲁士召回驻彼得堡大 使,然后与三国相配合,向俄国施加 外交压力。这个《最后通碟》1855 年12月28日发出,内容如下: (一)列强共同保护摩尔达维亚和瓦 拉几亚两公国;(二)多瑙河及其支 流航行自由;(三)黑海中立化,禁 止任何国家舰队通过海峡进入黑海; 禁止俄土两国在黑海拥有舰队,并禁 止在黑海沿岸建立兵工厂和军事设 施;(四)俄国放弃对苏丹统治下的 正教臣民的保护权,这些臣民的宗教 和政治权利将由奥法英土四国政府讨 论决定,签订和约后,俄国亦可应邀 参加讨论;(五)俄国将比萨拉比亚 邻接多瑙河的地区让给摩尔达维亚。 这些条款较诸俄国曾经拒绝接受的 《四项条款》更加苛刻,更加难以忍 受。并且是用最后通碟的形式提出来 的,如果沙皇拒绝接受,就会招致奥 地利对俄宣战。

    在奥地利的怂恿下,普鲁士国王 威廉四世也致信亚历山大二世,劝他 接受奥地利的建议,否则后果不堪设 想。很明显,奥普两国都已倒向英法 一边。俄国处于极端孤立的地位。大 臣们和沙皇本人都认为,反对这些条 件就意味着同欧洲列强作战,将会遭 到更惨重失败。因此,一致决定接受 最后通碟作为和谈的基础。次日,涅 谢尔罗捷照会奥国驻俄大使斯特哈 济,表示接受奥国“提出的五项建 议,作为开始最后和谈的初步条款的 草案。”

    巴黎和会一致

    1856年3月30日,

    通过《巴黎和约》。主要内容如下: 列强共同保证奥斯曼帝国的独立与领 土完整,土耳其苏丹答应不分种族和 教派改善其人民的状况,包括对信奉 基督教的臣民也采取宽宏大量的态 度;列强则保证不干涉土耳其的内 政,不干预苏丹和他的臣民的关系; 俄国收复克里米亚半岛,而把多瑙河 河口和比萨拉比亚南部割给摩尔达维 亚,把卡尔斯退还土耳其,并放弃对 土耳其境内东正教教徒的保护;摩尔 达维亚和拉瓦几亚仍然属于土耳其苏 丹,但由列强共同保护;黑海中立 化,它的水域和港口对各国商船开 放,但禁止军舰通行,并禁止在沿岸 建立军火工厂;阿兰群岛中立化;多 瑙河自由通航;恢复俄土两国战前的 边界线等等。

    鉴于俄国在军事上已经失败,这 个和约可以说是非常温和的,不过对 于一向习惯于掠夺他国的国家来说已 经相当苛刻了。因为这些条款不但禁 止通航海峡,而且不得在黑海沿岸保 持军舰和军事工厂。不但如此,俄国 还被迫放弃了对塞尔维亚和多瑙河两 公国的保护权,并且把1812年夺取 的南比萨拉比亚归还摩尔达维亚,使 得俄国在巴尔干地区的侵略势力遭到 挫折。

    可以说,经此一战,挑起战端的 沙俄不但没有能够达到**土耳其, 强夺君士坦丁堡和黑海海的的战略目 的,反而丧失了原本在黑海地区得到 的优势和实力,还吐出了之前侵略抢 到的部分利益。并且被随战败而来的 国内革命和农奴危机所困扰,再也无 力和整个欧洲较量。

    俄国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它 的霸气十足的扩张政策超越了其国家 实力水平,而经过了工业革命的英法 两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上已同 俄国拉大了距离的结果。这一失败不 仅表明俄国近东政策遭到严重挫折, 而且实际上丧失了保持30多年的欧 洲霸权。此后一段时间内,俄国被迫 把对外政策的目标转向亚洲和远东。

    历史轮回170年,克里米亚再次 嗅到了火药味。相似的形势,相似的 借口,相似的目的,只是土耳其变成 了乌克兰……远不是上升期的俄罗 斯,在近200年后的今天,能避免再 次跌入同一个陷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