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2014年4月10日济南日报a32版)

    机器人是被20世纪初期的作家和电影制片人当做一种文学形象而来到这个世界的。从弗里茨·朗的《大都市》和艾萨克·阿西莫夫的《我,机器人》,再到《机器人总动员》和《终结者》,它们每次都能非常出色地完成任务。

    但是,自从它们走出影视作品成为一种真实的存在后,机器人始终给人们一种淡淡的失望感。它们能从事一些人类不能亲力亲为的工作,也在一些人类不太想去做的事情中挑起了大梁,而且还在某些制造行业中发挥着作用。但事实证明,制造可以信赖的机器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它们看上去仍然非常笨拙。因此,尽管它们能够使人类为之着迷,却一直没能在这个世界上留下太多的印记。

    机器人飞速发展

    这种情况似乎很快就会改变。正如硅晶片、数字传感器和高速宽带通信能力的爆发式增长提高了所有其他产品的性能一样,它们也使机器人的性能出现了提升。在这过程中,一直有三个因素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机器人的研发正在变得容易起来。新的共同标准可以让好的想法轻易从一种机器人平台移植到另一种机器人平台;关键技术的累计也让建造此类平台的成本大幅降低。放在 10年前,一个像rethinkrobotics公司的baxter那样的机器人可能是几乎无法想象的,如今你只要花上25000美元,就能买到一个拥有双手的,而且编程接口非常简单直观的机器人。

    其次,各行各业都在加快研发。作为2013年最轰动的机器人新闻,谷歌曾在去年购买了8家前景被看好的机器人创业公司。由于资金充足,加之有一位好的领导人在领导(负责谷歌机器人项目的是曾主持开发安卓操作系统的安迪·罗宾),以及能在与机器人制造高度相关的云计算和工作技能方面获得顶尖专家的支持,谷歌的机器人项目前景远大,值得期待。亚马逊也在押注机器人,他们正在研究可以自动分拣仓库的机器人,还准备利用无人机来投送货物。

    第三个因素是想象力。在过去的几年中,机器人被多次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例如,在电影摄影棚中,它们被当做是场记和灯光师来使用。如果没有机器人去移动摄影机和灯光,《地心引力》是拍不出来的。又比如,在一些太阳能电站中,它们被当做太阳能电池板安装工来使用。

    将来,机器人还能同人类一起生活,满足人类的所有需要。有的能帮助人类制造和移动物品;有的能够提供看护服务;有的甚至能给人类提供安慰,或是充当人类的伙伴。

    人类面临挑战

    人类将以消费者和市民的身份从机器人的崛起中收获巨大的好处。但是否能以工人的身份从中获益,目前还是一个未知数。因为机器人日渐增强的竞争力可能会让某些需要人力来完成的工作显得多余。比如说,美国aetheon公司的机器人可以把医用手推车带到任何需要用到它的地方,这些机器人已经准备好接过目前大部分由搬运工来完成的工作。kiva公司的仓储机器人可以让亚马逊用较少的工人发出更多包裹的想法成为可能。无人驾驶汽车可能会取代数百万以汽车为生的人。因此,在面对机器人大军的进攻时,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工作机会也许会出现缩减。是人类为今后的劳动力使用找到新出路,还是被迫把自己的未来交给强制性的休息?这个问题正在深深地困扰着经济学家。

    随着机器人越来越常见,它们对于人类探讨那些首先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问题的帮助作用也会越来越大。作为一种既拥有怜悯和仁慈之心,同时又能够残酷到超乎想象的动物,人类还有必要在战争中亲自上阵吗(美国已开始讨论是否无人机驾驶员也值得获得奖章)?还有必要在乎你所感知到的最后的仁慈是不是来自于一台机器吗?如果人类的大部分或者全部劳动力变得相对于需求而言是多余的的话,那么,使人类显得高贵的奋斗又将如何呢?

    阿西莫夫等人的真知灼见就在于,他们认为,只有在技术实现了拟人化时,那才是真正可以比较容易解决此类问题的时候。就像宇航员在太空中回望地球家园一样,如果机器人也能够在将来的某一天用一种看上去可以理解的神情回望人类,人与机器才能和谐相处。 (世中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