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我曾经是名噪一时的“天才少女”,现在的家长强迫孩子学的那些东西,比如素描、钢琴、舞蹈,在我小时候样样学过,且样样精通,那时的阿静在平城很有名。可长大以后,“天才少女”的皇冠渐渐离开了我,剩下的只有少女时代遗留下来的心高气傲和满脑袋不切实际的幻想。

    我在杂志社做过一次关于“天才少年”的调研,是从“特长生”人手的,我想起我的少女时代,那个从前的阿静在灯影里时隐时现。

    我是通过跟踪于小青而进入他们那个素描班的。于小青是我在海淀现代文化艺术培训学校门口拦住的一个孩子,我拦住她的时候,她和她妈妈正往学校的门槛里面迈,这个富有象征意义的动作使我有种难以抑制不住的冲动,想拦住她们,想跟他们说点什么。

    那天天气很热,据说中午气温高达三十**度,要是人的话就是高烧的温度。人们在街上急火火地走着,有的热得实在受不了,就站树阴下歇歇脚,喝上一两瓶已经喝不出是什么味道来的冰饮料。

    腮帮子破冻木了,可心还是觉得热。这时候,不知从哪儿刮来一阵风,原以为可以凉快点儿呢,没想到风是热风,假如当时空气中的温度是三十九度,那么迎面吹来的那阵风足有四十度,它裹挟着太阳的热量在马路上旋转、奔跑,好像一个热过剩的穿红裙子的女郎在太阳下疯狂舞蹈。

    我跟随着热风中的人们走在那条通往学校的路上。

    第二节

    北京海淀文化艺术学校教学点的位置在人大北路,朋友告诉我说,你可以先找到苏州街上的盛唐饭店,然后往左拐一个弯就到了。我走进那条狭长的街,我现那条不算太长的街道两旁,遍布着各种各样的学校,从名字上看是培训各种技能的民办学校。海淀现代艺校的培训地点在人大附小和人大幼园两个紧挨着的院,现在让我们回到那身背绿凡布画夹的女孩身上,她正跟随着身穿白色连衣裙的妈妈一起迈过艺校的门槛,进人一个梦想中的天地。

    作为艺校教学点的人大幼儿园只开了很小的一个小门,许多家长带着孩子进进出出,门口显得异常拥挤,这好像是某种暗示——他们所进入的狭窄通道未来只是少数人的天地,对大多数人来说艺术只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

    我跟随那对母女走进曲里拐弯的幼儿园走廊,走廊很长,我跟着她们一路左拐弯,一路上人越来越少,家长带着孩子走进了各自的教室或者琴房。那对穿白色衣裙的母女走进楼道尽头的那间教室,我也跟了进去。

    这是一间素描教室。平时幼儿园孩子们午睡用的小床已被推到教室四周,红红绿绿的小被褥已被卷了上去,中间留下很大一块空地,孩子们在空地上支起画夹子拉开架势准备上课。来上素描课的孩子差不多都已经到齐了,我坐在教室的一角,从一个很特殊的角度观察这群学画的孩子。

    老师走进来了,他手里拿着一个白石膏的十二面球体,在摆放石膏模型的那张桌上铺上了带皱褶的蓝色衬布,他不断调整着那石膏体的角度,学生们也在调整着自己的角度,低矮的小板発不时地出“吱——吱——”的响声。

    在孩子们上课的同时,我和于小青的母亲攀谈起来。我们的谈话在教室外的小花园里进行的,谈话从为什么让孩子学画画开始,一开始她不愿多谈,我们相对无语,操场上有一阵热风吹过来,对面女人的白裙子被风轻轻地撩拨着,我仿佛看到她起伏不定的心绪,我不再开口问她什么,而是在静默中等待,我想,一个爱孩子的女人一定有满肚子的话要说。

    “我叫白玉,白色的白,玉石的玉。”

    她的眼睛始终凝视着远处的某个地方,开始讲述她曲折而又艰辛的一段故事。

    第三节

    小青的爸爸于飞是个画家,不过两年前我跟他已经分手了,现在小青这孩子我一个人带着,让她学画是我的主意,不是孩子本人的意思。孩子太小,她并不知道她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我想,如果让她自己选择,小青一定会选择弹钢琴吧。有一回,我带小青到一个朋友那儿去串门,那家客厅里摆放着一架又大又气派的钢琴,有个小哥哥正坐在琴凳上弹琴,小青站在那儿,呆呆地仰脸望着人家,眸子里深藏着一种渴望,那种眼神儿我一辈子都忘不了,我也是从小女孩时代过来的,我知道那种感受,可是我假装什么也没看出来,我要小青坐到一把椅子上,她没动,还是出神地望着弹琴的那个男孩,嘴半张着,脖子伸得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