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斗辛以身上锦袍换得渔船,昭王和诸臣一行便从成津乘舟,从水路到了郧地。【小说文学网】斗辛、斗巢都是郧地之人,对地形道路自是十分熟悉。

    那斗氏一门世代为楚国的公族之一,世封郧地,在郧地自然是望族,有许多斗氏俊杰都在朝堂做官。那老相国斗成然自从被平王所杀,斗氏大多离了郢都,回到郧地避祸。后来昭王心感平王诸多失误,为了安抚斗氏后人之心,便重新启用斗巢、斗辛等斗氏中的豪杰之人。

    在郧地,斗氏一族依然人数众多,是名门望族。按照斗辛和斗巢的意思,可以暂时让平王在郧地落脚,再图大业。

    昭王因为暂时没有去处,想着斗辛和斗巢苦苦相请,便同意来郧地驻扎下来。暂且作为根据地,好汇集各地边将和溃散的楚兵,以图东山再起。

    昭王领着公主季芈,在众臣的护卫下乘坐渔船到了郧地。斗辛、斗巢回到故土,乡亲们自是认得,于是各自相传。斗辛的从弟斗怀得知众人奉着昭王逃难到此,便引着族人,来迎接昭王一行。

    斗辛对昭王介绍斗怀:“这是臣的从弟斗怀,是老相国斗成然之子。请大王暂且在此驻足,臣等好发消息告知各地边将,让他们领兵到郧地勤王。”

    斗怀拜见过昭王,见君臣一行衣冠褴褛、面黄肌瘦,知道一路逃亡,甚是狼狈,便令仆从整治菜肴,让昭王和群臣饱食,甚是尽心。

    这君臣自从逃出郢都以来,哪里敢如此放松下来饱餐一顿?一路惊惊惶惶赶路逃命,害怕吴军追赶而来。连睡觉都是要睁开一只眼的。

    这饭菜又比路途之中那些干粮好之百倍。自然,君臣上下对斗怀的招待甚是感激。昭王在席上首先就表了态:“爱卿有勤王之功,后日寡人如果能够还国,必有重赏!”

    斗怀谢过昭王,见众人都已经酒足饭饱,便安排仆人准备热汤为众人沐浴。

    此时斗巢和斗辛同案进餐,见斗怀对昭王甚是恭敬。斗巢便有些疑惑,对斗辛道:“斗怀之父斗成然,被费无极在平王面前屡进谗言,后被平王所杀。斗怀一直对大王心怀怨恨。不想他今日对大王甚是恭敬,莫非有诈乎?”

    斗辛沉吟道:“那是先君之事,再说那也是费无极之罪,斗辛岂会怀怨于大王呢?”

    “只是我见斗怀在为大王进献菜肴之时,面色虽然甚是恭敬。但他一直在暗中打量着大王,所以我总觉得他的神态有些奇怪。我们还是多加小心为妙。”

    斗辛见斗巢如此一说。自然不敢大意,便和斗巢商议道:“今夜我俩亲自为大王侍寝,便知道分晓。如果斗怀胆敢有非分之举,我必杀之!”

    斗巢点头称是,二人自是用心防备,以防不测。

    是夜。昭王因为路途劳顿,所以早早睡下。斗巢和斗欣也不惊动昭王,便立于昭王睡房之外,亲自守卫。

    其时已是残冬。南国之夜还是十分湿冷的。斗巢和斗辛虽然冻得哆嗦发抖,还是不敢大意。

    至夜半之时,大院之内响起了磨刀之声,声音极其刺耳。斗辛让斗巢护住昭王睡房之门,自己独自出来看个究竟。

    斗辛步出后院,来到前院,只见院中有一人正在月下磨刀,一边怒气勃勃,自言自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亡国之君,我必报仇!”

    斗辛大惊,故作镇静,问道:“弟半夜磨刀,而且怒发冲冠,却是为何?”

    斗怀也不隐瞒,甩出一句话:“我欲弑杀君王也!兄长以为如何?”

    “你何故生此大逆不道之心?况且吾国正值多事之秋,郢都已经被吴军袭破。大王存则楚国存;大王亡则楚国亡,你难道不懂这个道理么?”

    斗怀怒道:“昔日我父亲为平王谋得君位,功高盖世,却被费无极谗言所害!平王杀我父亲,今日我杀他的儿子,以报父仇有何不可?!再者,他已是亡国之君,还有何面目残喘于世也?”

    斗辛见斗怀如此无理,便低声骂道:“你就不怕被大王听见?你这是杀头之罪!君者,天也!天要降祸于人,人又岂敢怨恨呢?再说那都是过去之事,与大王有什么关系?”

    “大王居于庙堂,守国为君,我不敢有弑君之心!但今日他只是一个亡国之君,不再是我大楚的君主了,所以我不是弑君而只是刺杀仇人而已。”

    斗辛叹道:“大王知道先王犯下了很多错误,叔父斗成然也是被费无极谗言所害,所以大王也有所纠正,开始起用我们兄弟。如今你趁人之危,要弑杀大王,天理不容!如果你非得如此,我必先斩你之首!”

    斗怀见斗辛如此,只得收起短刀,恨恨不已,摔门而去。

    却说昭王虽然疲惫不堪,但此次出了郢都,一路都是十分警觉,可以说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这夜听得院外有呵斥之声,也早已披衣下榻,站在窗前瞭望窃听。

    斗辛和斗怀之言,昭王听得大半。又见斗辛回来,与斗巢在屋外守卫,心内稍安。昭王回到榻上寂然枯坐了一晚,心里算计已定。

    第二日一早,昭王也不理论此事,便召集群臣,就在院内商定大家该何去何从。

    昭王道:“寡人失了郢都以来,经过哨马打探,吴军只是在郢都一带活动,目前还不清楚我们的下落。如果我们就留在郧地,吴军知晓之后,必然率大军来追。而我军边将和勤王之师却不知何时能够集聚到此,所以郧地并非滞留之地。”

    斗辛和斗巢一听,心里甚是明白,知道昭王已经知道昨夜之事,开始有些疑心,不愿再留居郧地了。

    此时众臣之中,唯有子期是眼下众臣的主心骨,又是昭王的庶兄。子期见昭王不愿留在郧地,现在就只有几个文臣武将随行,兵卒一个没有。并且这郧地离郢都也不是太远,万一吴军获知消息,率兵追来,在这里肯定也不能安生。

    子期便提出奔往随国之议:“臣认为眼下最安全的地方是随国。大王不如先奔随国,等待各位将军、大臣到随国聚集,再依仗随国这个根据地图谋复国之策。随国北面可通诸侯,南下可至郢都,臣以为是不二之选。”

    昭王问道:“如果吴军得知我们的消息,自然会提兵攻打随国。如随国君臣被吴军要挟,又该如何是好?”

    “随国自从臣服我大楚以来,年年遣使进贡朝拜,对大王甚是忠心。如果吴军相逼,随国君臣自然不会加害我等。再说随国在北,与中原诸侯相通。如果吴军来攻伐随国之时,我们也好有个退路,可以离随投奔中原诸侯。”

    昭王见子期说得在理,便同意子期之议,一行人掉头往北,赶往随国。

    斗辛和斗巢商定,告诫斗怀道:“贤弟从此放下复仇之心,可为将来大王复国立下不世之功!我们兄弟二人往随国辅助大王,你从此以后在郧地召集乡邻,扩充士卒。现在吴军自顾不暇,只会关注各个重镇边关,不会在意这些小地方。待时机成熟之时,我们会挥师复国,贤弟到时可以作为内应,那复国的第一功非贤弟莫属!”

    斗怀应允,让仆从多多准备干粮物资,用牛车装载,以备楚国君臣一路食用。又备下一辆马车,给昭王和公主季芈乘坐。君臣一路匆匆忙忙,赶赴随国的都城随州。

    那随君听闻昭王逃往随国而来,便秘密派遣随军,换上便服,出城五十里迎昭王入都。(未完待续。。)